数字杂志阅读
快速下单入口 快速下单入口

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来源:《中国外汇》2025年第5期

自2009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启动以来,人民币国际化经过了10多年的发展,交易媒介职能快速发展,记账单位职能不断深化,价值储藏职能不断彰显,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显著提升,人民币国际化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往后看,人民币国际化仍需扎实稳慎推进,继续扩大金融市场双向开放,完善人民币国际化基础设施,营造良好的人民币国际使用生态,提升人民币国际化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人民币国际化取得长足进展

2009年我国决定在上海、深圳等5个城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人民币国际化由此启动。2014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并将其写入“十三五”规划纲要,从而将人民币国际化提升至战略高度。此后,我国顺应新发展格局要求,不断推进人民币国际化: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有序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推动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成为可兑换、可自由使用货币”;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坚持市场驱动和企业自主选择,营造以人民币自由使用为基础的新型互利合作关系”;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2023年10月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总体看,经过10多年的发展,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显著提升,人民币国际化取得了长足进展。

人民币交易媒介职能快速发展

2009年跨境贸易结算人民币试点的启动标志着人民币开始走向国际化,2011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地域范围扩展至全国。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趋势来看,我国经常项目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总额不断增加,但受2015年人民币汇率贬值影响,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金额和占比在2016年有一定下降,并在2016—2019年呈波动状态。2020年以来,新冠疫情席卷全球,世界经济进入衰退周期,全球面临高利率、高通胀和高波动的三高困境,贸易保护主义泛起,在此背景下我国积极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金额和比重不断上升。2022年乌克兰危机爆发后,美元武器化使得世界各国“去美元化”进程加速,我国不断拓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地域范围,积极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开展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的人民币结算业务,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2022年以来经常项目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占贸易总额的比重均超过20%,且这一比例呈逐渐上升趋势,近两年来占比接近40%(见图1)。越来越多的进出口厂商选择用人民币进行结算,市场主体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的意愿增强,人民币作为交易媒介的职能不断拓展。

Snipaste_2025-03-12_10-43-37.jpg

除此之外,外汇市场也是人民币发挥交易媒介职能的重要平台。从我国外汇市场交易情况来看,我国外汇市场运行平稳,外汇市场产品种类丰富,2024年1—9月,人民币外汇成交总计30.27万亿美元,外汇交易规模稳步上升,人民币外汇即期、外汇和货币掉期、远期以及期权分别成交10.18万亿美元、18.5万亿美元、0.48万亿美元、1.11万亿美元(见图2)。从全球外汇交易的货币份额来看,全球外汇交易的货币份额由国际清算银行(BIS)每三年公布一次,截至2022年4月,人民币外汇交易成交额在全世界排名第五位(见图3),日均交易量5262亿美元,占全球外汇市场的7%,相比于2007年的0.45%提升了15倍以上,全球外汇市场上人民币交易活跃。

Snipaste_2025-03-12_10-43-44.jpg

Snipaste_2025-03-12_10-43-50.jpg

人民币记账单位职能不断深化

2005年,国际金融公司和亚洲开发银行获批在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以人民币计价的熊猫债11.3亿元和10亿元,成为我国债券市场开放的重要举措,人民币融资货币属性凸显。此后几年,受宏观调控等内外部因素影响,熊猫债发行放缓。2016年,我国进一步优化境外机构人民币债券发行相关制度,熊猫债迎来首轮发行高峰。2017年,国内债券利率上涨,熊猫债发行规模回落,并在此后几年保持稳定。2022年以来,主要发达经济体进入加息周期,我国采取宽松货币政策,低利率使得人民币融资的吸引力上升,与此同时,我国进一步优化熊猫债发行机制,2022年7月,中国交易商协会发布《关于开展熊猫债注册发行机制优化试点的通知》,为境外机构发行熊猫债提供政策便利。2024年1—10月熊猫债发行量增长强劲,发行规模达1780亿元人民币,已经超过2023年全年发行规模(见图4),人民币融资货币属性进一步增强。

Snipaste_2025-03-12_10-43-56.jpg

阅读全部文章,请登录数字版阅读账户。 没有账户? 立即购买数字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