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中国特色自贸港金融开放创新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以下简称海南自贸港)核心政策落地。金融开放是海南自贸港建设的重要内容。海南自贸港2025年底前实现全岛封关运作,需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制度创新加快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金融开放,既助力海南自贸港打造对外开放重要门户,又在金融强国建设中发挥好海南作为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试验田的作用。
海南自贸港金融开放的成效和挑战
海南自贸港的金融政策主要包括2020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的《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中有关金融的政策,2021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原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联合发布的《关于金融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意见》,2021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的《海南自由贸易港法》中有关金融的条款,大致可以分为跨境资金流动、金融市场开放、金融机构引进、金融产品创新、金融风险防范等五个方面。
总体看,自2020年6月《总体方案》发布以来,海南金融发展取得了长效进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金融规模较快增长。截至2024年11月末,海南本外币存款、贷款余额分别为14372亿元、12704亿元,比2020年5月末分别增长44.5%和27.6%。2023年海南社会融资规模1385亿元、金融业增加值453亿元,分别比2019年增长45.19%和15.56%。
二是跨境资金流动规模快速增长。2023年全省跨境收支规模873亿美元,比2019年增长474%,年均增长54.8%;2024年前三季度为769亿美元,其中跨境人民币收支规模3286亿元,较2019年增长12倍,占本外币跨境收付额的58.2%。2024年1—9月,海南自由贸易账户(FT账户)收支规模9763亿元,同比增长1.1倍;多功能自由贸易账户(EF账户)自2024年5月上线到11月末,10家试点银行共开立主账户超120个,收支规模529亿元。
三是金融市场体系日益完善。2020年以来累计引进1家外资银行、5家保险公司、31家证券期货经营机构、1家公募投资基金管理公司、1家绿色评级公司,新设海南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中心等交易场所;截至2024年9月末,已成立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基金122支,累计流入17.36亿美元;已有15家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DLP)管理企业获得试点额度,累计净汇出10.05亿美元。中化集团宣布在三亚设立财资中心。海南农商银行完成重组设立,成为首家按统一法人模式组建的省级农商行。
四是金融产品创新支持实体经济能力进一步增强。绿色信贷领域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产品,如“碳中和贷”“门票收益权质押贷”“生态旅游贷”“林权抵押普惠贷”等,累计发放贷款金额已突破12亿元。同时,在“碳中和贷”、环境、社会与治理(ESG)挂钩贷款以及“绿电+绿证”可持续发展双挂钩贷款方面,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此外,还实现了海南首单数据资产入表授信,并落地了全国首单数字化大宗商品现货非居民交易业务。智慧金融服务平台、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跨境金融服务平台等覆盖面和业务量持续增长。2024年1—9月,全省主要银行机构向科技型企业发放贷款713.7亿元,绿色贷款、普惠小微贷款、园区贷款余额分别同比增长42.1%、7.7%、31.3%。
五是强化金融监管有效防控金融风险。建立健全资金流动监测
和风险防控体系,创新开放资金流信息监测平台,有效防控跨境资金流动风险。稳妥化解信贷风险,不良贷款率从2022年末的5.39%大幅下降到2024年6月末的2.20%,恢复到正常水平。
在金融政策效应的助力下,海南自贸港贸易和投资实现了较快增长,开放程度持续提升,2021—2024年11月,海南货物进出口增速分别为57.7%、36.8%、15.3%、20.5%,居于全国前列,贸易依存度从2020年16.9%低于全国水平(31.7%)到2024年前三季度36.9%超过全国水平(34.0%)。2023年,海南实际利用外资227亿元,排名全国第十,近六年年均增长46%;实际对外投资38亿美元,排名全国第七,增长104.9%。
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海南推进落实金融开放政策也面临部分挑战:一是实体经济方面,包括经济规模小,产业基础较为薄弱,具有跨境交易、跨境需求的大型企业较少,外资企业相对较少,一些政策落地缺乏市场主体承接和业务场景支撑。二是金融体系方面,包括金融市场规模小,金融业态少,基本上是银行、保险、证券等传统业态,缺乏新型金融业态,金融机构体系尚不健全,没有信托、理财、保险资管等领域的机构,外资金融机构仅汇丰银行、南洋商业银行两家。三是金融创新方面,除了金融机构本身的产品创新能力与中国香港、新加坡、上海等国际金融中心存在差距之外,更重要的是,由于海南是中国特色自贸港,没有先例可循,对海南自贸港金融的定位和开放路径、尤其是诸多突破性大、创新力度强的政策在具体落地方案的制定上还有待形成共识。四是在外部环境方面,在经济逆全球化背景下,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剧,海南自贸港金融开放的风险防控压力加大,“先立后破、不立不破”的难度加大。
海南自贸港制度创新的中国特色
海南自贸港是中国特色自贸港,与中国香港、新加坡、迪拜等自贸港不同,如何理解海南自贸港的中国特色,是各方形成共识的关键。
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谈及海南自贸港的中国特色,提出“三个不动摇”,即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坚持维护国家安全不动摇,旗帜鲜明地指出了海南自贸港的本质特征。
从经济的角度来看,海南与中国香港、新加坡等自贸港在以下方面存在着不同:一是从国际地位来看,中国香港和新加坡都是独立关税区,在经济金融政策制定和制度安排上有自主权,海南则是中国市场的一部分,政策制度必须服从中央政府的安排。二是从产业结构来看,海南第一产业占比20%,中国香港和新加坡基本没有第一产业。三是从发展阶段来看,中国香港和新加坡在自贸港建设初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高于周边国家和地区,目前已经进入高收入经济体行列,而海南目前的人均GDP不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也低于周边不少国家和地区,相当于中国香港和新加坡20世纪90年代初的水平。四是从外部环境来看,中国香港和新加坡在建设过程中,搭上了经济全球化的顺风车,但是海南自贸港面临的是逆全球化的冲击;五是从市场性质来看,中国香港和新加坡作为小型经济体,以高水平开放融入国际市场,成为国际市场的一部分,而海南既是国内大市场的一部分,也通过海关监管的“一线放开、二线管住”成为国际市场的一部分,具有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双重性质,这是最为关键的一点。
根据《总体方案》,2025年底前海南全岛封关运作后,从境外到海南到内地这一侧来看,实行“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安排,境外进入海南的货物自由并免征关税,从海南到内地的货物实行“二线管理”视同进口,海南成为我国海关关境之外的海关监管特殊区域 ,成为高度开放、深度融入国际市场的区域,具有国际市场的性质;从内地到海南,再到境外的视角来看,内地与海南之间的货物流通按照国内流通规则进行管理,而从海南运往境外的货物才被认定为出口。海南依然是国内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国内市场的基本属性。因此,海南封关后兼具国内、国际市场的双重属性,是我国融入全球经济的前沿,体现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