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杂志阅读
快速下单入口 快速下单入口

国内信用证福费廷二级市场发展前景

来源:《中国外汇》2025年第6期

国内信用证福费廷二级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与国内信用证业务本身的发展一脉相承。伴随《国内信用证结算办法》的施行,国内信用证的应用场景及适用主题大为拓展,与国内信用证紧密相连的福费廷融资方式被市场主体广泛接受,形成了国内信用证福费廷一级市场。银行对福费廷资产的不同需求又催生了国内信用证福费廷资产在二级市场流转。目前,国内信用证福费廷二级市场供需两旺,呈现繁荣发展景象。为此,笔者在回顾国内信用证福费廷二级市场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分析发展现状并对并其未来发展前景做出展望。

 

发展历程回顾

国内信用证福费廷二级市场从萌芽到逐步发展的过程,是很多银行对贸易融资业务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这对推动贸易融资业务的创新与拓展、优化金融资源配置起到了重要作用。

萌芽阶段(2006—2012年)

国内信用证福费廷业务最初是基于国际贸易中福费廷业务的模式引入国内市场。在传统贸易融资中,企业通过国内信用证结算,银行对信用证项下的应收账款进行买断,这便是福费廷业务的雏形。2007年左右随着贷款规模管控的变化银行间出现了资产转让的需求,但传统信贷资产的转让受困于诸多因素时效性难以保证,此时开始出现效仿海外代付业务利用国内信用证以代付的模式进行资产转让的萌芽,后期随着我国监管机构对代付代偿类业务管控的逐渐加强,模式更为规范的福费廷模式由此产生,国内信用证福费廷二级市场也应运而生。当时,由于国内贸易融资市场规模相对较小,金融机构对风险的认知和管理能力有限,二级市场的交易并不活跃,仅在少数大型银行之间偶有发生,交易形式也较为简单,主要以线下协商的方式进行资产转让。

成长阶段(2012—2015年)

在这一阶段,国内信用证福费廷二级市场开始逐渐受到关注。一方面,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间贸易往来日益频繁,对贸易融资的需求持续增长。国内信用证作为一种较为安全的结算方式,可以为银行带来不菲的中间业务收入,随着银行展业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采用,带动了福费廷业务量的上升。另一方面,监管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鼓励金融机构开展贸易融资创新,为二级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政策空间。

然而,国内信用证二级市场发展初期面临诸多挑战。市场参与主体有限,主要以大型国有银行和部分股份制银行为主,众多中小银行由于资金实力、风险管理能力以及对市场的了解程度不足,参与积极性不高。交易规则不健全,国内信用证外规陈旧制度缺失,导致交易成本高、效率低,信息不对称问题严重。

围绕上述问题,一些头部银行开始尝试建立内部的福费廷资产交易机制,通过搭建内部交易平台,实现福费廷资产在不同分支机构之间的流转,以优化资金配置和风险分散,也有部分银行尝试构建联盟实现跨行资源共享。同时,部分银行也开始与外资银行开展跨境福费廷资产转让业务,学习国际先进的交易经验和风险管理技术,为国内二级市场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快速发展阶段(2015—2022年)

随着银行贸易融资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市场参与主体对福费廷业务认知的加深,国内信用证福费廷二级市场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交易主体范围不断扩大,中小银行开始积极参与其中,其通过与大型银行建立合作关系,借助大型银行的市场经验和资源,逐步涉足二级市场交易。此外,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如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也开始关注并参与福费廷资产交易,进一步丰富了市场主体结构。

在交易平台建设方面,中国人民银行牵头的电子信用证信息交互系统为市场参与者提供了一个集中的交易场所。《国内信用证结算办法》《国内信用证审单规则》《商业银行福费廷业务指引》等规范性制度明确了相应的交易规则和流程,规范了询价、交易、结算等环节,提高了交易的透明度和效率。同时,市场上也出现了一些专业的金融信息服务平台,为福费廷资产交易提供信息发布、价格行情、风险评估等服务,有效缓解了信息不对称问题。

在这一阶段,资产定价机制也逐渐趋于完善。金融机构开始运用更加科学的方法对福费廷资产进行定价,综合考虑信用证金额、期限、开证行信用等级、市场利率水平等多种因素,通过构建定价模型来确定合理的交易价格。此外,信用评级机构也开始针对福费廷资产开展评级业务,为市场参与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进一步推动了资产定价的市场化和规范化。

 

国内信用证福费廷二级市场发展现状

近年来,国内信用证福费廷二级市场迎来了快速发展与创新的时期,呈现出以下特点。

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相较流动资金贷款、传统贸易融资等信贷资产,福费廷资产流通性强,具有交易类资产属性,在快速调节信贷规模方面具有优势。相较票据融资、债券投资等交易类资产,福费廷资产属于贸易融资信贷资产,在服务实体经济、满足监管各类信贷指标方面凸显其功能。此外,福费廷资产在形成、持有和流转过程中为银行带来多元化收入,可优化银行营业收入结构,其对金融机构风险暴露的资本计量方式,又使福费廷成为银行表内业务中为数不多的“轻资产”选手。期限方面,新版《商业汇票承兑、贴现与再贴现管理办法》自2023年1月1日实施后,福费廷资产久期长于票据,增强了其配置属性。

福费廷资产“全能”的优势在其发展过程中被银行逐渐重视并应用。近年来,在社会有效需求不足,货币政策引导利率下行,银行净息差不断承压的大背景下,福费廷资产配置和交易成为各银行实现其资产负债目标的有利工具,促进了二级市场福费廷交易的繁荣,市场参与者不断增多,交易量迅猛增长。中国人民银行清算总中心《数字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2024年度运行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末,平台福费廷参与机构127家,当年净增21家;2024年全年平台福费廷交易量超5.8万笔,同比增长197%。考虑到目前二级市场福费廷

阅读全部文章,请登录数字版阅读账户。 没有账户? 立即购买数字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