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信用证福费廷业务基础设施与报文优化路径
国内信用证福费廷业务凭借风险低、流动性高的特点,成为银行服务实体经济、优化信贷结构的重要工具。截至2024年末,国内信用证年开证量已突破4万亿元,福费廷二级市场交易规模也同步攀升。随着业务量激增,国内信用证福费廷基础设施的完善性、报文标准的统一性等问题逐渐凸显,成为制约该业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笔者结合当前实践痛点与应用案例,探讨国内信用证福费廷业务基础设施及报文的优化路径,并提出建议。
多系统并行下的基础设施协同挑战
国内信用证福费廷业务的发展离不开金融基础设施的支撑。概括来说,国内信用证福费廷业务依托三大核心系统支撑,但系统间协同不足将导致操作效率较低。
核心支付清算系统存在支付与信息承载的功能失衡
一是大额实时支付系统(HVPS)。作为资金清算的“高速公路”,HVPS单笔金额不设上限,支持实时全额清算,在国内信用证场景下,一般用于国内信用证兑付行付款及包买行包买付款时大额资金实时划转。但大额实时支付报文仅包含支付信息,无法承载如福费廷业务中必需的债权让渡报文(Notice of Assignment,NOA)和债权让渡通知报文(Acknowledgement)等更多的基础业务信息,需依赖其他报文系统进行确权。
二是小额批量支付系统(BEPS)。虽然该系统支持7×24小时运行,但与HVPS系统一样,无法承载复杂字段,且其批量清算机制与福费廷业务的逐笔确权需求存在冲突。
三是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这是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为跨境人民币支付业务开发上线的资金清算结算系统。因HVPS系统运行时间限制,近几年也有部分银行在国内信用证福费廷业务收付资产转让资金时使用CIPS系统。
业务系统存在“半自动化”困局
一是电子信用证信息交换系统(ELCS)。2019年12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清算总中心正式上线了电子信用证信息交换系统,支持线上开证、交单和承兑,实现跨行国内信用证业务电子化处理。2021年11月16日,中国支付清算协会颁布《关于明确国内信用证项下电子发票交单有关规则的公告》,确认了电子发票与纸质发票且有同等效力,并通过发票的电子化,规范了发票在电子信用证信息交换系统中的登记和批注,强化了电子信用证信息交换系统中发票流转的唯一性,极大地推动了电子信用证信息交换系统的发展,从而鼓励了更多银行加入。截至2024年末,接入电子信用证信息交换系统的银行数量为163家。
从目前实践看,电子信用证信息交换系统尚未完全实现全自动电子化,电证报文还存在可读性差、信息录入繁琐等问题。首先,与传统纸质国内信用证比起来,电证报文需通过特定格式解析,各家银行机构电证报文呈现格式不同,关键字段(如申请人信息、单据条款等)需人工二次核对,增加操作风险。其次,虽然电子信用证信息交换系统解决了发票在国内信用证系统内查重的问题,但因未完全与票据、供应链等系统实现全国跨行、跨产品互联互查,系统孤岛效应明显,尤其在电子发票在发票类型上占主体地位的现状下,发票重复融资风险巨大。
二是电子信用证信息交换系统福费廷子系统(LCFS)。2021年3月29日,电子信用证信息交换系统福费廷子系统投产,该系统支持福费廷信息交互和发票、单据等影像的信息传输,依托支付系统实现福费廷资产的线上清算。
目前二级市场福费廷业务仍以线下为主,子系统应用率不高。其一,因为福费廷子系统技术适配成本高,中小银行需投入大量资金改造接口。虽然2021年8月上线的电子信用证信息交换共享前置二期系统支持中小银行以直连或间连模式接入福费廷子系统,节省银行开发成本,但共享前置间联存在报文传递延迟的风险。其二,二级市场福费廷交易习惯固化,大多数银行客户经理仍依赖微信、邮件传递交易信息甚至业务单据,福费廷子系统参与意愿低,线上化阻力大。
三是中国人民银行清算总中心数字供应链金融平台(DSFP)。早在2021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清算总中心上线数字金融供应链平台发票登记与查询功能,支持纸质与电子发票信息核验、登记与查询。2021年12月,DSFP投产上线,该平台搭载了电子信用证信息交换系统、福费廷子系统、保理系统和保函系统,接入了企业信息联网核查系统和相关支付系统,实现了多个系统整合,有助实现跨产品融资发票核验,确保交易背景真实性,降低重复融资风险。
报文内容的非标准难题
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报文系统是目前国内信用证福费廷业务使用最多的报文系统。MT99类自由格式报文域简单(只有20域、21域、79域),承载内容丰富,福费廷业务中的承兑电(Acceptance)、报价(Offer)、债权让渡报文和债权让渡通知报文大部分都通过SWIFT MT799报文传递。但由于MT799报文的79域报文书写自由,银行间报文内容无统一标准,报文编写严重依赖银行业务人员的专业水平,易造成重要确权信息错漏的风险。
报文标准化存在从格式冲突和法律风险的痛点
国内信用证福费廷业务的报文体系是交易安全与高效的核心保障,在金融基础设施的支撑下,国内信用证福费廷相关报文得以安全、高效、准确传递。但当前实务中,国内信用证福费廷报文仍面临三大挑战。
挑战一:报文格式存在“多轨制”
目前国内信用证福费廷业务主要依托电子信用证信息交换系统和SWIFT系统进行信息传递。电子信用证信息交换系统使用XML报文格式,SWIFT沿用MT标准,两套体系转换成本高企,导致实务中业务往来报文尤其是确权报文无法由银行业务系统抓取关键字段,只能依靠银行操作人员人工识别报文来寻找关键信息,效率低下。由于各行报文内容标准不一,易因报文字段定义不完善产生操作风险。此外,各行对SWIFT报文和ELCS报文的收发成功标识理解不一,对各行行内报文的法律效力存在认识分歧,也易因未能及时识别风险而引发回购纠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