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股份制银行国际化转型的相关思考
在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股份制银行作为服务实体经济的金融主力,应顺应企业出海需求积极开展海外布局,跨境联动为境内外客户提供结算、融资、财资管理、研究咨询等一体化金融服务,这也是股份制银行提升客户服务能力、价值创造能力、跨周期经营能力的重要战略选择。
目前中资银行出海的主力仍以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为主,股份制银行仅集中在我国港澳地区布局,国际化处于起步阶段。一是境外资产规模占比低。根据2023年各家银行年报统计,中资银行境外总资产16.87万亿元,其中股份制银行2.35万亿元,占比仅为14%。二是区域布局主要集中于港澳地区,落后于企业“走出去”步伐。股份制银行在港澳地区资产1.98万亿元,占境外资产比重高达84%。与之对比,我国“走出去”企业的海外区域分布更加广泛,亚洲、拉美地区、欧洲占比分别为68%、20%、5%。三是以批发性业务为主,本地化经营渗透有限。股份制银行多以设立分行形式在境外开展业务,大多未获得零售牌照,本地化经营根基不牢,服务能力不能满足“走出去”企业在本地化融资、供应链管理、政府公关、市场研究、政策合规咨询等方面的多元需求。
股份制银行出海的战略选择
风险为本,稳慎走好国际化步伐
银行是经营风险的行业,风险管理至关重要。股份制银行跨境经营须根据海外市场的政治环境、法律政策、监管要求、市场条件、客户需求等稳步推进。当前在地缘政治冲突加剧、贸易保护主义升温的形势下,商业银行开展跨境经营将面临着更加复杂多变的风险因素,要深入研究好当地政治生态、经营环境、法规体系、财政和国际收支状况,积极做好应对政治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汇率风险等各类风险的应急预案,严格控制好国别敞口。
将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定位为海外业务的桥头堡,逐步向与我国经贸往来密切的周边地区渗透
得益于香港优越的区域和制度优势,中资银行普遍将香港作为出海第一站,通过在香港的经营实践逐步为国际化发展积累经验。中国银行等国际化较为深入的大型商业银行也在重塑海外机构管理框架,将香港作为管理海外分支机构的区域总部。股份制银行在开展国际化布局时,可参考相应的路径和框架,将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定位为海外业务的桥头堡,利用国际金融中心的清算、融资、投资交易等优势和便利为客户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在此基础上,跟随客户投资和贸易的流向,机构设立逐步向与周边经贸往来密切的重点地区渗透,并联动金融中心兄弟机构为客户提供清结算、投融资、风险管理等综合服务。在日常管理上,也可将区域金融中心设置为地区管理总部,强化境外机构统筹管理的同时保持对经营地区的灵活管理。
结合营商环境和金融市场条件,灵活选择进入方式
在选定目标区域后,可根据当地营商环境、金融市场开放、行业竞争等情况灵活选择进入方式。初期可在重点区域设立代表处,加强与属地监管的政策沟通,了解掌握当地市场,储备一批重点潜在客户。如营商环境好,政策对外资进入持开放态度,可选择在当地新设立分行或者子行,稳步开展本土化经营。在区域金融中心,还可设立投行等非银子公司,与分支机构协同提供“商行+投行”综合金融服务。如直接设立机构壁垒较高、当地银行业竞争较为激烈,也可收购客群基础较好、治理规范的本地银行,直接获取当地金融牌照、经营网络和客户,快速进入当地市场。对于经济增长前景好但营商环境有待改善、牌照获取难度大的区域,也可借鉴上世纪外资金融机构参股中资银行的经验,战略入股当地公司治理较好的银行,加强与入股方的同业金融合作,参与银行日常经营决策,在分享区域经济发展红利的同时为未来的本地化经营奠定基础。
对股份制银行国际化经营的相关建议
发挥人民币主场优势,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
股份制银行应有“走出去”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义务,也应把握好人民币国际化的的历史机遇,充分利用中资银行的“主场优势”,构建与欧美银行同业差异化的经营能力。股份制银行海外分支机构可结合当地市场对人民币的业务需求,协同境内母行丰富离岸人民币产品货架。针对海外同业机构可提供离岸人民币清算、离岸人民币同业拆借、债券互联互通交易做市、人民币利率汇率做市交易等金融市场服务,针对企业客户,可提供离在岸人民币债券发行承销、人民币贸易融资产品等企业金融服务,针对个人客户可依托于“跨境理财通”等开放渠道做好人民币产品的发行销售,为海外主体提供一揽子人民币金融服务,丰富人民币的使用功能和应用场景,使得人民币在机制上不仅能“出得去”和“回得来”,还能在国际市场上“留得住”。
结合客户基础和国内业务优势,制定差异化经营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