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整行装再出发:银行理财发展与展望
2018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等4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资管新规),推动资产管理行业回归本源,银行理财作为资产管理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迎来了转型变革。银行理财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和实现居民财富保值增值方面的作用不断增强;投资者风险偏好进一步修正,对理财产品的认可度在经历市场考验后重新得到提升。展望未来,理财公司一方面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不贪大利,积极稳妥进行创新探索,另一方面要立足当下、放眼长远、坚定信心,在竞争与变革中实现平稳健康发展。
破茧重生:资管新规以来的银行理财新变化
资管新规发布后,银行理财市场进入转型和阵痛期,市场规模从2017年的阶段性峰值出现一定收缩。尤其是2022年债券市场发生调整,银行理财经历了净值化转型后的第一次重大考验,2022年末的27.65万亿元规模较2021年末下降4.66%,首次出现较大幅度的收缩。经过两年的调整和修复,银行理财市场重新进入稳步增长阶段,2024年银行理财市场规模再创新高,行业出现新的调整和变化。
市场规模企稳回升
经历2022年的赎回潮后,银行理财市场从2023年开始进入稳步增长阶段。根据中国理财网数据,截至2024年末,我国银行理财市场规模达到29.95万亿元,较2023年末增长3.15万亿元,增幅为11.75%。其中,2024年8月的规模一度超过30万亿元,创下历史新高,增长速度超出市场预期。银行理财市场规模的增长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
第一,我国经济稳步增长为资产管理行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党的二十大以来,我国经济在更加复杂严峻的内外部形势下,仍然保持较高的增速。经济增长带来了居民可支配收入和财富规模的增加,同时,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居民财富管理意识觉醒,投资理财观念发生明显转变。银行理财以稳健的历史表现和多年积累的良好声誉,成为居民投资理财的主要渠道之一。银行理财的发展离不开宏观经济的增长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未来这仍然是资产管理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第二,行业政策的变化使得居民将资金更多投向理财市场。一是地产政策的调整和变化。我国地产行业建立时间较晚,叠加城市化、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经历了一段较长的上涨周期。在越买越涨、越涨越买的相互印证中,以房地产等为代表的不动产成为我国居民资产配置中占比最高的资产类型,这与发达经济体居民资产配置结构形成明显反差。随着近年来地产政策的不断优化和调整,不动产在居民资产配置中的占比平稳回落,金融资产的配置力度逐渐加大,因此,收益稳健的银行理财成为居民的重要选择。二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是金融的天职,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有效降低融资成本、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举措。近年来,部分商业银行为了抢占市场份额,通过各种方式手工线下补息,变相高息揽储,推高了企业融资的隐性成本。2024年4月初,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发布《关于禁止通过手工补息高息揽储 维护存款市场竞争秩序的倡议》,明确手工补息是对业务操作失误的勘误环节,不应异化为绕开内部定价授权、实施变相利率补贴的违规行为。这一变动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存款收益的下降。对存款补息的规范,会引导居民将资金从存款转向收益相对较高的银行理财产品。2024年5月,银行理财产品规模环比增加4000亿元,远超历史均值。其中,现金理财规模缩减2900亿元,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规模增长超6900亿元。禁止手工补息等利率市场化改革措施促进了理财规模的增长。
第三,债券市场的稳健发展为理财市场规模增长提供了保障。银行理财产品投资资产主要是存款、债券、非标准化债权等固定收益类资产。根据《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4年)》统计数据,截至2024年末,理财产品投资资产合计32.13万亿元,其中投向债券、非标准化债权等资产的占比合计为63.31%,另外有23.9%的资产投资于现金及存款。从广义债券资产角度,银行理财投资于债券的资产占比达到87.21%。截至2024年末,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规模为29.15万亿元,在全部理财产品中的占比高达97.33%。因此,债券市场的涨跌影响理财市场绝大部分产品的表现。债券市场波动明显小于股票、期货等资本市场,稳健的收益表现是理财规模不断增长的保障。
低波稳健成为投资者核心诉求
资管新规以来,债券市场出现了几次明显波动,尤其是2022年债市的剧烈调整对理财产品和市场带来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这是资管新规后银行理财第一次在市场冲击下出现了大面积的收益回撤和净值破1情况,改变了投资者对于理财产品保本保息、收益稳健的传统认知。冲击发生后,理财客户的诉求重回稳健,风险偏好整体下移,更加关注本金安全甚至收益安全,追求低回撤甚至是零回撤;更加注重购买体验,而不去追求长期投资可能获得的相对高收益。在低波稳健的诉求下,从理财客户到理财公司、理财产品呈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理财客户的风险偏好降低。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银行理财投资者已经达到1.25亿,较2024年初增长9.88%。其中,风险偏好为二级(稳健型)的投资者占比33.83%,较2022年的35.44%和2023年的33.95%均有所下降。风险偏好为一级(保守型)和五级(进取型)的个人投资者数量占比较2024年初分别增加1.86和0.46个百分点。这表明银行理财客户风险偏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分化,但是保守型投资者的增加更为明显。
第二,理财公司的资产配置更加保守。银行理财在底层资产配置种类方面有集中的趋势,对估值稳定资产的投资占比明显提升,更加追求较稳定的回报。目前银行理财主要通过以下方式控制产品的回撤。一是配置没有公开市场交易或公开市场估值的资产,例如存款、非标资产等。根据《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统计数据,2018年存款资产占比仅5.75%,2021年上升到11.4%,2022年债市冲击发生后,存款资产占比快速上升;截至2024年末,存款资产占比已经上升至23.9%,底层资产中接近1/4是存款类资产。非标资产的占比也在上升。二是采用成本法估值的资产。按照监管要求,如果投资资产满足期限匹配的要求,并且以持有至到期为目的,可以采用成本法估值,净价波动的幅度大大降低。三是短久期、低波动策略。市场风险主要来源于久期和杠杆的设定,为了降低债券投资的市场风险,理财公司投资资产有短期化倾向,能够有效降低产品的波动性。与存款、存单和非标资产的占比不断增加相对应,权益资产、市价法资产和长久期资产的配置占比下降明显。
产品结构逐渐改变
随着客户需求的变化,银行理财的产品结构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第一,类现金产品增加。根据《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4年)》统计数据,截至2024年末,现金管理类产品存续规模为7.3万亿元,占全部开放式产品存续规模的比重为30.17%,较2024年初减少10.15个百分点。而类现金管理产品规模和占比正在快速提升。类现金管理产品是一种在交易日可以随时申购和赎回的产品,底层资产主要是现金、稳估值资产和短久期资产,产品回撤很小,甚至没有回撤。这类产品与现金产品一样申赎灵活,加上收益水平较高,成为理财客户青睐的品种。
第二,稳估值产品增加。近几年,固定收益类产品的占比逐步增加,具体分为低波稳健产品和市价波动产品。由于银行理财客户风险偏好具有水平较低、偏好一致的特点,因此,银行理财产品非常重视回撤管理,产品回撤相较于产品收益对于银行理财更为重要。目前固定收益类银行理财产品普遍通过低波稳健资产、成本估值资产等来降低产品波动,提升理财客户对产品的认可度。
第三,含权类产品占比进一步减少。根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的数据,截至2024年末,混合类、权益类和商品及衍生品类产品的占比分别为2.44%、0.2%和0.03%,合计占比为2.67%;2021—2023年,这三类产品的合计占比分别为7.6%、5.5%和3.66%,呈连续下降态势。含权类产品占比的逐年下降,一方面与权益市场表现不景气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客户风险承受能力的下降有很大关系。
第四,长期限封闭式产品维持较高比例。根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的数据,截至2024年末,1年期以上的封闭式产品占全部封闭式产品的比例为67.15%。近年来,长期限封闭式产品在封闭式产品中占据较高比重,究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