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杂志阅读
快速下单入口 快速下单入口

欧元国际化:历史成就、推动措施与未来展望

来源:《中国外汇》2025年第9期

欧元作为一种具有独立性和法定货币地位的超国家性质货币,自诞生之日起就被视为可能打破美元霸权的国际货币。自2002年正式流通至今,欧元国际地位显著提升,已成为仅次于美元的世界第二大货币,其国际化成就充分展现出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也为他国推动本币国际化、抗衡美元霸权提供参考。

 

欧元国际化的历史成就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以追求持久和平与繁荣发展为愿景目标,逐步建立内部统一市场,完善单一市场建设,探索出一条通过欧洲各国让渡主权以实现经济政治领域一体化发展的创新路径。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基于更高形式的让渡货币主权与放弃独立货币政策的货币一体化被提上议程。1999年1月1日欧元在欧盟各成员国范围内正式发行,并于2002年1月1日正式进入流通,这标志着欧洲地区使用统一货币进行交易、支付、结算,成为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事件。自欧元正式流通以来,已有20个国家加入欧元区。统一货币与统一市场为欧洲经济增长带来了持续动力,增强了欧盟整体的经济竞争力与抗风险韧性。与此同时,欧元国际化地位不断提升。

一是欧元国际储备货币地位稳步上升。得益于欧盟较强的经济基础和国际信誉,自诞生起,欧元便是各国中央银行主要的储备货币之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数据显示,欧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份额从1999年第一季度的18.12%上升至2024年第一季度的19.6%,在2002年第二季度至2015年第一季度期间,该份额一直稳定在20%以上,甚至在2009年第三季度创下28.03%的历史最高值。相比之下,自欧元诞生起,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份额持续下滑,由1999年第一季度的71.19%下降至2024年第一季度的58.94%,相对欧元的份额优势亦呈现收窄趋势。尽管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仍占据主导地位,但欧元已然成为最重要的替代选择。特别是在非欧元区、非洲和中东地区,出于对冲美元霸权的战略考虑,欧元在许多国家储备货币的权重地位日益凸显。

二是欧元的国际贸易计价结算职能有所增强。欧盟各成员国在确保单一市场实现生产要素自由流通的同时,结合自身作为全球成熟市场的吸引力,鼓励与其开展国际贸易的交易对象采用欧元计价结算。一方面,欧元区内部贸易主要以欧元计价结算,极大降低了成员国之间的交易成本和汇率风险,不仅促进了区域内贸易发展,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欧洲一体化进程。另一方面,欧元区是发达国家的集聚区,又是国际贸易的主要参与经济体,2024年进出口总额超过5万亿欧元,鼓励以欧元计价结算既能够有效规避汇率风险,又能促使贸易对象国持有更多欧元,以国际贸易为载体有利于欧元的国际推广。欧洲央行发布的报告《欧元的国际角色》(The International Role of the Euro)显示,2023年欧元区出口和进口到非欧元区国家的商品中,分别有60.2%和51.9%是以欧元计价结算的,相比2022年的59.7%和51.7%略有上升。在欧盟地区,2023年外贸商品贸易总额的46%以欧元结算,42%以美元结算,欧元在欧盟外贸结算地位首次超过美元。

三是欧元的国际金融市场影响力不断扩大。欧元区债券市场规模庞大,流动性强,已成为全球投资者重要的投资标的。尤其是2020年欧盟发行7500亿欧元“下一代欧盟”复苏基金(Next Generation EU),首次以融资主体身份发行债券,既是欧盟“债务共同化”的里程碑,加速欧洲财政一体化进程,又向国际债券市场投放以欧元计价的主权债券产品,抬高了欧元债券市场存量规模。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和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数据,欧元在各国际金融市场细分领域均仅次于美元,排名第二。截至2023年第四季度,欧元债券在国际债券市场中存量占比约23.2%,在国际支付、国际贷款、国际存款市场占比分别为21.74%、18.4%和14.7%。

在此背景下,欧元国际化对美元霸权地位构成了替代选择。特别是面对美国“长臂管辖”利用美元的全球中心货币地位实施制裁,欧盟在扩大全球使用欧元权重、构建绕开美元的清算系统、筹建独立结算体系等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际货币体系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增强了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韧性。

 

近年来欧盟推动欧元国际化的主要措施

近年来,伴随着欧元的发展,欧盟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进一步推动欧元国际化。

一是推进经济与货币联盟体制机制建设。通过夯实单一经济体在财政和金融领域的稳定性,促进其经济的实力和稳定,以增强投资者对货币背后经济体的经济实力信心,是欧盟维护欧元国际地位的基础。当前,欧盟正在以下两个方面加以发力。其一,建设欧元区共同预算。2018年以来,在加强对于救助成员国债务风险的“欧洲稳定机制(ESM)”进行改革的共识基础上,欧盟提出“趋同性与竞争力预算工具(BICC)”的概念。BICC将以欧盟预算出资,在受资助国家遵循结构改革承诺及欧盟财政纪律的前提下,由成员国提出结构改革和公共投资方案。根据BICC路线图,欧盟将以该机制资金池的70%分配给成员国,而BICC也被视作欧元区共同财政的“迷你版”。而在2020年新冠疫情后,欧盟出台了总规模达7500亿欧元的“下一代欧盟”公共财政救助计划,这是欧盟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规模转移支付进程,不仅是应对经济危机的重要需求侧措施,同时也是欧盟构建共同预算的重要里程碑。其二,巩固欧盟财政体系建设。欧盟各国财政和债务状况是影响市场对欧元信任的关键。为提振市场信心,欧盟各国在新冠疫情、乌克兰危机后大幅提高财政开支,同时也在推动以财政契约为基础的财政纪律改革,避免财政无序扩张带来结构性危机。2024年1月,欧盟就改革《稳定与增长公约》达成一致,规定成员国的财政赤字如果超过国内生产总值(GDP)的3%,需在期限内削减财政赤字,若忽视规定可能触发“超额赤字”调查程序及相应罚款机制。同年4月,欧洲议会通过改革方案,意味着欧盟成员国需要主动调整财政、加强与欧盟治理协调来促进财政健康。

二是进一步促进欧元计价的金融交易,提升欧元的国际金融市场地位。欧盟委员会在其政策文件中提出,只有提高欧元计价的金融交易的便利性和交易量,才能够吸引投资者参与欧元金融产品的投资,这对应了货币国际化理论中的“金融深化”效应。2018年12月,欧盟委员会发布《欧元国际化政策建议报告》,建议欧盟应推动包括实施基准利率机制、完善金融衍生品交易市场、建设欧元信用卡和网上支付系统、建立欧元区内外汇交易平台等措施,增加欧元的使用频率,以提升欧元在外汇、金融衍生品、跨境交易等国际金融领域的实力。同时,欧盟还推动增加以欧元计价的“安全资产(Safe Asset

阅读全部文章,请登录数字版阅读账户。 没有账户? 立即购买数字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