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新业态助力浙江打造开放型经济新高地
外贸新业态凭借其贸易主体门槛低、应对风险冲击韧性强的独特优势,在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上升的背景下,成为稳外贸的关键动力。浙江民营经济活力充沛,数字技术发达,近年来,浙江跨境电商、市场采购等贸易新业态蓬勃发展,数字贸易、海外仓等新模式日益崛起,成为驱动浙江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动能。国家外汇管理局浙江省分局(以下简称浙江省分局)以“便利实质合规的贸易收付汇”为核心,围绕重点领域,持续深化经常项目外汇管理改革,畅通贸易资金结算渠道,引导外贸新业态合规健康发展,助力浙江打造开放型经济新高地。
聚焦重大战略 探索外贸新业态高水平开放 “浙江经验”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稳外贸、稳外资。多年来,浙江依托民营经济先发优势,从传统制造业、小商品贸易起步,逐步形成“块状经济”特色。随着数字技术的加速发展,浙江依托技术赋能,不断加快外贸新业态提质升级,增强贸易全球竞争力。立足区域经济特色和外贸发展特点,浙江省分局高效实施跨境贸易高水平开放试点(以下简称高水平开放试点),扎实推进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建设,支持高水平开放试点银行便利优质新业态贸易外汇收支,优化新型国际贸易结算,激发外贸新业态发展活力。2023年底,浙江成功入围高水平开放试点。2024年1月,浙江省分局发布《浙江省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实施细则》(浙外管〔2024〕3号),顺利完成高水平开放试点和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政策衔接融合,支持高水平开放试点银行聚焦重点改革领域,将更多贸易新业态优质主体纳入试点范围,实施便利跨境资金结算、优化新型国际贸易结算、扩大贸易收支轧差净额结算范围等便利化举措,助力外贸新业态发展。
深化改革,打造新业态资金结算“加速器”
随着外贸新业态蓬勃兴起,参与国际贸易的经营主体数量快速攀升,经常项下跨境结算业务交易笔数多、单笔金额小,业务办理费时费力。与此同时,浙江地区银行服务意识及能力较强,通过完善外汇系统建设、优化展业尽职调查流程,具有较强的便利企业跨境贸易结算诉求。围绕市场需求,浙江省分局鼓励高水平开放试点银行优化新业态主体跨境外汇金融服务,在落实“了解客户”“了解业务”“尽职审查”的基础上,简化审核流程,自主决定审核单证的种类和方式,更加灵活高效地服务新业态主体,培育浙江省外贸新增长点。例如,杭州某电商公司旗下多个品牌在亚马逊、沃尔玛等跨境电商平台销量领先,该公司自参与高水平开放试点以来,截至2024年底,共办理经常项下收款254笔,金额超2500万美元,每笔业务平均办理时长缩短至5分钟,高水平开放试点政策助力企业简化流程、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靶向施策,搭建新型离岸贸易“连心桥”
近年来,国际贸易逐渐呈现出分工专业化、产业集群化、制造业服务化等新特点,带动离岸转手买卖、全球采购、委托境外加工等新型离岸国际贸易新模式不断涌现。此类贸易新业态的交易所涉货物“两头在外”,资金流与货物流分离,交易背景难核实,对银行真实性审核与服务水平要求较高。经过持续实践探索,浙江新型离岸国际贸易蓬勃发展,逐步形成了以政策创新、数字赋能和港口经济为特色的改革路线。2024年底,国务院批复同意《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建设方案》,进一步提升大宗商品贸易金融服务水平。为更好地落实该项战略,浙江省分局持续优化大宗商品等领域外贸主体贸易金融服务,允许高水平开放试点银行依据区域战略定位和行业特色提升服务质效,自主办理优质企业真实合规的新型离岸国际贸易外汇收支。例如,某船供油公司在未纳入高水平开放试点前,需逐笔提供合同、发票、货权凭证等单证。纳入高水平开放试点后,高水平开放试点银行依托试点政策,创新金融服务,优化单证线上传输渠道,进一步提升结算便利性,单笔付汇时长缩短至15分钟以内,大幅节省了人力和时间成本。
突出区域特色 打造市场采购贸易外汇管理“浙江样板”
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发源于浙江义乌小商品市场,20世纪90年代,义乌当地的商户自发形成“多品种、小批量”的拼箱出口模式,逐步发展形成由符合条件的经营者在市场聚集区采购商品、代理方代为出口报关、委托方办理收结汇的特定贸易模式。2013年,义乌率先在全国试行市场采购试点,拉开了以小商品撬动全球大市场、以小企业带动产业大集群、以小体量激活区域协同大发展的序幕,推动贸易出口量持续增长。截至2024年底,省内市场采购试点范围已扩围至温州等5个地区。根据杭州海关公布数据,2024年,浙江市场采购出口总值5328.4亿元,较2023年增长13.2%,占浙江省出口总值的13.6%。2024年12月11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浙江省义乌市深化国际贸易综合改革总体方案》,开启义乌新一轮国际贸易改革。为充分发挥金融在服务国际贸易综合改革中的积极作用,中国人民银行浙江省分行、浙江省分局会同相关部门印发《关于金融支持义乌市深化国际贸易综合改革的指导意见》(浙银发〔2025〕36号)。浙江省分局以改革为契机,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稳妥推进外汇领域改革任务实施,探索构建线上线下“双通道、双便利”收汇机制,引导银行向交易实质真实性审核转变,有效满足经营主体结算需求,打造市场采购外汇管理改革“浙江样板”。
长效常治,畅通线上结汇“快车道”
相较传统的一般贸易,市场采购贸易呈现参与主体多、交易链条长、货物流与资金流分离的特点,贸易真实性审核难度相对较大。对此,浙江省分局统筹“促便利”和“防风险”,针对性地出台了一系列外汇管理改革措施,取得显著成效。一是在全国率先开展个人贸易外汇管理改革创新,突破“谁出口谁收汇”原则,允许个体工商户自行收结汇,解决了部分采购商的收汇难题。二是允许符合条件的境外采购商开立外汇结算账户,促进收结汇阳光化。三是推出线上联网自助结汇渠道,借助市场采购联网平台,溯源委托代理关系,银行根据出口报关数据等信息,为经营主体线上办理收结汇,实现“结汇一次不用跑”。2024年,全省市场采购联网平台累计在线自助办理收结汇业务规模468亿美元,惠及市场商户4.3万余家。例如,义乌某电子商务商行原先办理结汇业务,需前往银行柜台递交结汇申请书及全套贸易材料,每次花费半天时间;自助结汇业务上线后,该商行足不出户即可办理结汇业务,大大节约脚底成本。自2019年该商户开展线上收结汇业务以来,截至2024年底,累计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