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资金池护航广东涉外经济高质量发展
跨境资金流动效率高低与否关系到稳外贸、稳外资的实际成效。近年来,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的推动下,跨国公司跨境资金池政策不断演进发展,跨境资金池业务模式持续优化升级,“本外币并行、多版本搭配”的政策框架日益成熟完善。在国家外汇管理局的支持与指导下,国家外汇管理局广东省分局(以下简称广东省分局)积极推动跨境资金池政策落地生效,打造了一条跨境资金流动的“高速通道”,让金融“活水”精准滋养涉外经济,为广东外贸外资持续稳健增长注入强大动力。
广东涉外经济特点对外汇政策供给提出更高要求
产业链深度融合,资金跨境调拨需求旺盛。广东制造业的集群化特征尤为显著,已形成电子信息、汽车制造、智能家电等多个万亿级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普遍采用“总部+基地”与“研发+生产”的分工模式,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广泛分布于境内外的多个国家和地区,资金结算需求既旺盛又多元,需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金的集中管理和调度。当企业成员单位频繁进行跨境收付时,一方面带来高额的手续费、汇兑成本和时间成本,另一方面也加大了企业的汇率风险敞口。此外,由于生产与销售周期存在时差,往往存在集团内部一部分成员企业资金冗余、另一些成员企业资金短缺的问题,跨境结算的时效要求与资金分散管理之间的矛盾愈发凸显。
总部经济加速集聚,风险管理要求升级。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广东“走出去”企业越来越多。跨国公司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开展项目投资以及跨国并购等活动中,往往会遇到一系列跨境资金管理问题,亟需构建全球资金的统一调度框架,以提高资金配置效率、削减成本、管控风险,确保海外业务的稳健前行。另一方面,跨国公司资金往往呈现“多币种、多主体、多时区”的流动特征,汇率波动风险与高昂的融资成本相交织,进一步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需要跨国公司灵活调配境内外关联企业本外币资金,提高内部跨境资金融通效率,以实现优化集团资产配置结构、降低集团汇兑成本的目标。
全球市场瞬息万变,企业跨境资金划拨效率亟待提升。传统跨境资金业务办理需逐笔提交合同、发票等审核材料,审核链条长、审核层级多,不利于企业根据市场变化快速灵活调配资金,在应对突发订单、汇率波动等情况时,企业往往难以实现内部资金优化配置,资金整体利用效率不足。
跨境资金池迭代升级 破解企业跨境资金管理痛点
2019年,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跨国公司跨境资金集中运营管理规定》(汇发〔2019〕7号),允许国内资金主账户支持多币种(包括人民币)操作,同时引入简化备案流程、允许错币种借贷以及提供资金集中收付服务等多项举措。自此,跨境资金池从传统的“外汇资金”管理向全面的“跨境资金”管理转变,有效简化跨国公司资金操作流程、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2021年,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在北京、深圳开展首批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业务试点。2022年,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在上海、广东等地开展第二批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试点,进一步优化管理政策,便利跨国公司企业跨境资金统筹使用。2023年,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在广东等三地开展试点,优化升级跨国公司本外币跨境资金集中运营管理政策。2024年底,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决定在北京、广东等10省市优化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业务试点政策。
截至目前,广东已构建起“本外币并行、多版本搭配”的本外币跨境资金池管理框架,跨国公司跨境资金管理效率显著提升。本外币跨境资金池以“集中运营+双向流通”机制为框架,进一步简化跨境资金划转调拨手续、优化业务备案流程、允许企业根据宏观审慎原则自行决定外债和境外放款归集比例等,显著降低了经营主体跨境资金集中运营管理成本,提升了跨境资金运用的便捷性,成为破解涉外企业跨境资金管理痛点的“金钥匙”。
政策深度赋能 推动广东涉外经济高质量发展
提高资金归集效率,打通境内外资金循环“高速路”。依托跨境资金池,跨国公司可根据经营需要,由主办企业办理经常项目资金集中收付和轧差净额结算业务,降低集团交易成本和时间成本,提高总部资金管理能力。例如,辖内某纸业股份有限公司依托跨境资金池项下的经常项目资金集中收付政策,将分布在全国各地的6家生产基地的进口付汇业务和出口收汇业务均集中在集团本部统一操作办理,将多笔交易合并为单笔净额结算,一方面减少了跨境支付笔数,降低资金划转手续费和汇兑损失,另一方面运用轧差净额结算机制有效缩减跨境资金实际流转规模,降低企业外汇风险敞口。在跨境资金池政策支持下,企业高效完成了整个集团的批量收付款和结售汇业务,业务办理效率大幅提升,人工成本显著降低。
灵活调配不同币种资金,降低企业经营成本。2024年底推出的本外币跨境资金池试点政策允许跨国公司境内成员企业间多币种借贷用于经常项目跨境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