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并的国际投资头寸表:由平面向立体迈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要“探索实行国家宏观资产负债表管理”,这是党中央完善宏观经济治理的重大部署。国家资产负债表综合反映一个国家资产、负债总量及结构。国际投资头寸表(IIP)是国家资产负债表重要组成,聚焦一经济体对外金融资产和负债的存量情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09年发布的《国际收支和国际投资头寸手册(第六版)》(以下简称《手册》第六版)首次提出合并的国际投资头寸表(Integrated IIP)。2025年3月,IMF发布《合并的国际收支和国际投资头寸手册(第七版)》(以下简称《手册》第七版,BPM7),将合并的IIP列为标准组成。IIP的展示形式由项目和存量的二维平面结构升级为项目、存量变化原因和存量的三维立体模型,流量与存量综合统计和分析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
IIP反映一经济体对外金融资产和负债存量
国际收支统计包含IIP和国际收支平衡表(BOP)两部分。IIP为存量统计,反映特定时点(如年末)一经济体对世界其他经济体的债权、股权等金融资产存量,以及对世界其他经济体的负债存量。BOP为流量统计,反映某个时期内(如一年内)居民与非居民之间各类经济交易情况。
作为国家资产负债表的子集,IIP展示了一经济体对外金融资产和负债存量状况。此处的“对外”,是指居民对非居民,而非地理概念上的“在国外”或“在境外”。此处的“金融”,强调居民与非居民之间必须存在债权或股权(权益)关系,即一方必须是负债方。由于历史原因,中央银行(货币当局)持有的黄金储备是唯一没有负债方的金融资产。另外,由于不是发生在居民与非居民之间,或者由于不存在非居民负债方,国家资产负债表的另外两个子集,居民之间的金融资产和负债,以及居民持有的非金融资产(如存货),均不是IIP统计范畴。
传统的IIP主要展示了对外金融资产和负债存量的构成。与BOP金融账户的项目分类一致,IIP中的金融资产可细分为直接投资、证券投资、金融衍生工具、其他投资和储备资产五部分;负债可细分为直接投资、证券投资、金融衍生工具和其他投资四部分。
合并的IIP则综合反映了一经济体对外金融资产和负债的期初存量、期间交易、期间非交易变化和期末存量情况。其中,期初和期末存量为特定时点上的对外金融资产和负债余额,期间交易为该期间内BOP中金融账户记录的交易流量,非交易变化指该期间内对外金融资产和负债余额因价格变化、汇率变化和其他非交易因素发生的变化。具体计算公式为:期末存量=期初存量+期间交易+期间非交易变化。
IIP统计的历史演进
早期的国际收支统计侧重交易(流量)统计,不涉及存量统计。1948年至1977年,IMF先后推出四版《国际收支统计手册》。不断丰富和完善国际收支统计的基本框架,其中不涉及对外金融资产和负债存量统计的内容。
20世纪90年代国际统计界正式引入IIP的概念,并建立一系列数据透明度标准。一是从国际通行统计标准看,1993年IMF推出《国际收支统计手册(第五版)》(以下简称《手册》第五版),首次正式定义IIP,明确广义的国际收支统计包括反映存量状况的IIP表与反映流量状况的BOP表。另外,《手册》第五版还提出存量(IIP)的期间变化可分解为期间交易(BOP)、价格变化、汇率变化和其他调整,为衡量一经济体外部风险敞口提供了较为清晰的统计框架,相关统计框架延续至今。二是从统计透明度看,1996年和1997年,IMF先后提出数据公布特殊标准(SDDS)和数据公布通用系统(GDDS),推动各经济体规范且国际可比地披露宏观经济数据。这也反映了国际社会对20世纪90年代新兴市场开放、资本流动自由化下,对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预警不足的一种反思。
21世纪以来国际投资头寸统计框架日臻完善。2009年IMF发布《手册》第六版,在IIP统计方面实现了四个首次:第一,首次将“国际投资头寸”字样放入手册标题,与国际收支(国际收支平衡表统计)并列,突显了IIP统计的重要性。第二,首次提出“合并的IIP”这一概念。第三,首次详细阐述何为合并的IIP,包括IIP、金融账户、金融资产和负债的其他变化账户等,并介绍了BOP和IIP的分析方法。第四,首次提出编制分币种、分期限存量数据的需求。另外,与《手册》第五版类似,《手册》第六版将金融资产和负债的其他变化账户细分为重新定值和数量的其他变化,有助于分析一经济体对国际投资头寸变化的原因。
近年来稳定统计标准、提高数据透明度的呼声不断增多。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全球金融市场震荡,各国金融监管部门和宏观经济分析人员需要及时、准确、全面、国际可比的数据。在此背景下,2009年IMF和金融稳定理事会(FSB)提出二十国集团数据缺口弥合倡议(DGI),广泛涵盖从金融稳健性指标到重要投资产品、重要金融领域数据的20项统计改进倡议,其中,4条动议涉及对外部门统计,尤其是IIP相关的统计,包括二十国集团成员需参加IMF的协调直接投资调查(CDIS)、协调证券投资调查(CPIS),参加国际清算银行(BIS)的国际银行业统计(IBS),以及按季度发布BOP和IIP。2015年第一阶段数据缺口弥合倡议收官后,IMF和FSB沿用二十条动议的基本框架,分别在2015年和2022年提出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数据缺口弥合倡议,鼓励编制分币种和分部门的IIP、完善IBS数据报送、更深入参与CPIS和CDIS调查等。此外,2012年,IMF在SDDS基础上推出SDDS+,提出更高的数据编制和披露要求。
IMF持续推进国际收支等宏观经济数据的综合运用。每年IMF均发布《对外部门评估报告》(ESR)。ESR主要分析各国的经常账户差额、净国际投资头寸、CPIS、CDIS等指标,以评估全球经济外部失衡、汇率政策及国际资本流动状况。同时,ESR为IMF的其他报告提供支撑,如为《世界经济展望》(WEO)的增长预测提供外部环境背景,与《全球金融稳定报告》(GFSR)共同预警跨境金融风险,ESR结论纳入对成员国的国别第四条款磋商报告(Article IV Consultation),反映IMF对成员国经济运行的评价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