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跨境金融改革先行先试打造创新发展试验田
作为全国首个自由贸易试验区,上海自贸试验区自挂牌成立以来,深耕跨境金融创新,在深化外汇管理改革、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优化跨境金融服务等方面展开了一系列先行先试的探索,并将成熟经验有效复制推广,充分发挥了全国跨境金融改革试验田、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助推器的作用。
建设跨境金融服务创新发展的试验田
自上海自贸试验区成立以来,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陆续出台《关于金融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金融开放创新试点 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金融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支持上海自贸试验区金融创新,自由贸易账户(FT账户)体系、宏观审慎本外币境外融资制度、外币存款利率市场化等一批首创性跨境金融制度相继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国家外汇管理局指导国家外汇管理局上海市分局(以下简称上海市分局)推出《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外汇管理实施细则》《进一步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外汇管理改革试点实施细则》《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开展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外汇管理改革试点实施细则》等,推出涵盖经常项目业务、资本项目业务、外汇市场业务在内的系列跨境金融创新政策。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前期上海自贸试验区跨境金融服务先行先试任务圆满完成,区内改革创新政策均已落实且成效显著,并陆续复制推广至上海全辖乃至全国其他地区,充分发挥了上海自贸试验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试验田作用。
外汇管理改革的“先行者”
经常项目便利化改革不断深入。上海自贸试验区经常项目改革以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为抓手,遵循“企业越诚信、手续越便利”“银行越合规、审核越自主”的原则,着重提升银行真实性审核能力和展业服务水平,增强企业办理跨境业务的获得感和体验感。自上海自贸试验区成立以来,一系列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政策在区内先行先试,涵盖简化经常项目外汇收支手续、放宽货物贸易电子单证审核条件、区内银行按照“展业三原则”办理经常项目业务、扩大经常项目下轧差净额结算范围、优化新型国际贸易结算方式、提升服务贸易便利化程度等,为政策的复制推广积累了重要经验。随着上述便利化政策逐步复制推广至上海全辖,辖内银行办理经常项目业务的审核自主权不断提升,符合条件的银行可根据客户指令为优质企业办理经常项目相关外汇业务,切实实现了惠企利民。
资本项目高质量开放持续推进。上海自贸试验区资本项目外汇管理改革以“探索可兑换路径”为长期目标,围绕“风险可控条件下的先行先试”进行改革。直接投资项下,直接投资外汇登记及变更登记直接在银行办理,外商投资企业外汇资本金实行意愿结汇,取消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资本金专用存款账户,符合条件的非投资性外商投资企业资金可依法用于境内股权投资,外商投资企业境内再投资免于登记等。跨境融资项下,简化对外担保程序并突破关联条件限制,融资租赁业务以外币形式收取租金,融资租赁母子公司可共享外债额度;非金融机构外债资金可意愿结汇,宏观审慎模式下非金融企业外债签约(变更)登记直接在银行办理,高新技术和“专精特新”企业可在一定额度内自主借用外债;放宽非金融企业跨境融资签约币种、提款币种、偿还币种必须一致的要求。开展资本项目外汇收入支付便利化试点,完善资本项目收入使用负面清单管理。开展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业务试点并对政策进行持续迭代升级。目前,上海自贸试验区内多项资本项目开放政策已复制推广至上海全辖,政策红利不断释放。
人民币国际化的“排头兵”
上海自贸试验区跨境人民币改革以自由贸易账户体系为依托,致力于实现人民币跨境资金融通与使用的自由化,创新人民币跨境金融产品与服务,推动上海成为人民币在岸中心。
创设自由贸易账户体系。上海自贸试验区在成立之初便创设自由贸易账户体系,通过“一线审慎监管、二线有限渗透”的“电子围网式”事中事后管理模式,统筹实现跨境资金流动便利和跨境金融风险有效隔离。随着自由贸易账户功能的持续拓展,目前该账户可实现本外币资金自由兑换和进出,显著提升实体经济资金汇兑和收付效率。依托自由贸易账户,上海自贸试验区率先建立宏观审慎的本外币跨境融资制度,区内企业和金融机构可自主开展本外币跨境融资,显著降低经营主体融资成本和汇兑成本。目前,自由贸易账户体系已扩围至上海其他区域和全国其他自贸试验区。截至2024年底,上海累计开立自由贸易账户17万个(其中主账户5.2万个),本外币跨境收支(折合人民币)年均增速超过30%。
创新人民币跨境金融产品与服务。凭借“分账核算体系、本外币一体化、离岸价格汇率、境内外客户规则统一”的显著特点,自由贸易账户体系有力支持了上海金融市场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发展。依托自由贸易账户体系,黄金“国际板”、明珠债、上海清算所大宗商品衍生品中央对手清算业务、上海清算所自贸试验区大宗商品现货交易平台、上海保险交易所跨境再保险业务平台等一批对外开放的金融产品和交易平台陆续推出,人民币境外借款、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境内贸易融资资产跨境转让、人民币跨境并购、人民币跨境理财、人民币跨境债券等跨境人民币业务持续开展,在推动上海自贸试验区与境外资金依法有序流动的同时,提升了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近年来,人民币在上海涉外收支中的占比连续攀升,2024年上海跨境人民币收付总额达到29.8万亿元,占全国业务总量的47%,上海在人民币跨境循环中的资金集散枢纽地位日益突出。
跨境金融服务优化的“创新场”
夯实跨境金融服务基础。2014年,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和上海金融学会指导上海有关金融机构成立上海金融机构利率定价自律组织,率先成功实现了“存款不搬家、利率不上升”的外币存款利率市场化,为后续复制推广至全国积累了有益经验。2022年,上海自贸试验区启动本外币合一银行结算账户体系试点,统一本币、外币银行结算账户开立、变更、年检、撤销等全生命周期账户管理规则。2025年,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国家外汇局、上海市人民政府联合印发《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进一步提升跨境金融服务便利化行动方案》,推出拓展自由贸易账户功能及应用场景,提升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功能和全球网络覆盖,增强重要金融平台配置全球资源功能等一系列举措,推动上海跨境金融发展再创新。
临港新片区聚力引领跨境金融制度创新。为全国跨境金融服务试制度、探新路、测压力,是国家赋予临港新片区的重要使命。临港新片区获批以来,跨境金融改革创新持续推进,首单进口液化天然气(LNG)跨境人民币结算交易、首单国际原油跨境数字人民币交易、首单以人民币结算的国产飞机跨境租赁项目等一系列先行先试举措相继在区内落地。2022年,临港新片区获批开展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政策试点,拓展跨境投融资渠道、促进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放宽资本项下汇兑限制等9项资本项目改革措施和4项经常项目便利化措施在区内逐步落地,有力推动了临港新片区跨境金融服务取得新突破、积累新经验。
打造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的助推器
加快建设“五个中心”是党中央赋予上海的重要使命,多项跨境金融服务便利化政策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后复制推广至上海全辖,改革红利持续赋能上海“五个中心”建设,推动形成协同发展新格局。
聚焦本外币跨境资金池,助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基于上海总部经济发达、跨境资金运营管理需求迫切的现实特点,跨国公司跨境资金集中运营、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本外币跨境资金集中运营等政策先后在上海自贸试验区落地,有效实现了“跨国公司内部资金打通、境内与境外资金打通、经常与资本资金打通、人民币与外币资金打通”,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构建高效的全球资本集聚枢纽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