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杂志阅读
快速下单入口 快速下单入口

以数字化转型赋能现代金融监管

来源:《中国外汇》2025年第11期

随着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金融数字化转型已成为金融业创新发展的主要趋势。金融数字化转型不仅重塑了金融业务模式,也带来了更为复杂的金融风险。有效防范金融数字化风险,要求提升金融监管的精准性,实现金融监管“全覆盖、无例外”。对此,应加快金融监管数字化建设步伐,从创新监管模式入手,以科技赋能为主导,打造严密高效的监管机制与数据驱动范式,开发精准、高效的智能化系统工具,实现监管智能化、动态化,为现代化金融监管体系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金融数字化的主要特点

金融数字化是将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应用于金融领域,对金融行业的业务、流程、产品和服务等进行全方位改造的过程,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创新技术应用。充分探索并使用人工智能算法、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与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建设匹配的关键基础设施、应用服务框架等,以全新的数字技术实现数据赋能与升级迭代。

二是提升服务体验。主要表现在服务渠道数字化与优化服务流程。通过搭建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数字化渠道、引入人工智能助手等方式,拓展网上银行、手机银行APP服务功能,实现“7×24”小时不间断服务,并通过优化开户、审批流程,减少人工干预,提高服务质效。

三是加强风险防控。借助数字化手段构建风险评估模型与主体画像,对外精准识别信用与市场风险,提前预警并采取处置措施。对内实现合规管理数字化,及时发现和纠正异常操作,确保各项业务操作符合监管要求。

四是推动产品创新。通过数据挖掘,开发多元数字化的金融服务产品,如推出智能投顾服务,根据不同对象的需求自动配置资产优化组合,同时进行产品的精准营销,更有针对性地设计与推广金融产品,满足社会公众个性化的需求。

 

金融数字化应用中的风险

一是系统性风险。数字化促使金融机构间、金融机构与金融科技公司间的关联性显著增强,交易形态更加复杂多变,导致金融市场波动性加剧、传染性增强,风险溢出效应显著扩大。一旦某个关键节点出现问题,可能会通过网络效应、信息传播等渠道引发系统性风险。同时,数字化金融产品交易速度极快,风险传播速度也会相应加快,从而使监管难以及时察觉和控制风险蔓延。

二是监管套利风险。数字化使得金融业务边界趋于模糊。一些金融科技公司或金融机构利用监管政策差异,以创新金融产品或业务模式的名义,开展实为逃避监管的活动,加大监管套利风险。

三是反洗钱和反恐融资风险。数字化增加了资金流动的复杂性和隐蔽性,特别是电子支付等新型支付方式的普及,为非法转移资金提供了新型渠道。这类资金流动呈现交易速度快、交易成本低、交易方式灵活、交易主体多层嵌套等特点,导致资金来源和去向难以追溯,大幅增加了监测识别难度。

 

传统金融监管面临的挑战

监管模式不适应数字化发展。随着金融数字化向纵深发展,金融业务的边界逐渐模糊,催生出众多跨行业、跨市场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而传统监管模式按照银行、证券、保险等不同金融机构类型进行分业监管,难以准确把握整体金融风险状况。

监管制度滞后于金融创新。传统监管制度通常基于过往金融业务模式和风险特征来制定,对金融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新风险和新挑战缺乏前瞻性研判。面对新金融业务模式的快速发展,传统监管制度往往难以迅速做出调整,导致监管的有效性受到影响。

监管手段难以满足需求。其一,数据信息获取不全。传统监管模式主要依赖金融机构定期报告和现场检查等方式获取信息,在金融业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金融业务交易数据呈爆炸式增长,大量数据存储在金融机构内部系统和云端服务器中,导致传统监管手段难以全面、及时获取相关数据。其二,技术手段落后。金融数字化转型依托先进信息技术,而传统监管技术手段相对落后。在数据技术广泛应用于金融领域的情况下,监管部门往往缺乏相应的技术能力对金融风险进行有效监测、评估和应对。

监管资源配置有限。其一,人

阅读全部文章,请登录数字版阅读账户。 没有账户? 立即购买数字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