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杂志阅读
快速下单入口 快速下单入口

新形势下离岸银行业务的发展方向

来源:《中国外汇》2025年第12期

近年来,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我国面临国际地缘政治冲突加剧、中美经贸摩擦升级导致的外向型经济产业结构调整。越来越多中资企业通过在境外设立和运用分支机构,在开拓新兴市场、获取优势资源、布局产业链供应链、配置全球资产等方面寻求新机遇。在服务和支持我国企业“走出去”进程中,中资银行因区位优势、沟通时效、法律体系等因素备受企业青睐,在支持中资企业“出海”全球化布局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目前,我国境内银行服务境外机构的金融账户包括离岸账户(OSA)、境外机构境内账户(NRA)、境外机构自由贸易账户(FTN)和霍尔果斯创新离岸人民币账户等。其中,基于OSA账户开展的离岸银行业务在我国开办时间最长,拥有相对完善的金融产品线,国际化程度较高。

 

离岸银行业务发展现状

我国离岸银行业务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89年,中国人民银行批准部分中资银行试点开办离岸银行业务。上世纪90年代后期由于亚洲金融危机、银行盲目扩张及管理不善等原因,我国离岸银行业务面临清理整顿。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分别在1997年和1998年发布《离岸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及《离岸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进一步规范离岸银行业务开办和展业。2002年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交通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招商银行、深圳发展银行(现平安银行)四家商业银行重新获得离岸银行业务经营资格,开办离岸银行业务至今。

离岸银行业务基于本地化服务,满足中资企业全球化经营中的贸易结算、跨境投资、海外融资、资产增值、外汇避险各项需求。离岸银行服务可大致分为三类:一是离岸贸易服务。通过离岸信用证、代收托收、汇款、保函、贸易融资及外汇买卖等产品,满足企业原材料采购、产成品销售或离岸转手买卖相关的结算和融资需求。二是跨境投融资服务。针对海外并购、绿地投资、对外承包工程及生产运营场景,配套并购贷款、固定资产贷款、出口买方信贷、流动资金贷款等融资工具,提供覆盖项目全周期的资金支持。三是资产配置管理。基于OSA账户为企业提供存款、现金管理、查询对账等管理服务,协助企业管理境外资产,实现资产保值增值。

 

离岸银行业务发展优势

首先,我国离岸银行业务体系虽独立于在岸银行业务体系之外办理境外业务,但其管理机构、运营系统、经营网点和服务人员都位于境内,业务沟通办理高效,资金安全可靠性高。一方面,中资境外企业的董事、财务人员大多在境内办公,中资离岸银行在沟通时效、材料递送、文本语言、适用法律、客户维护等方面享有优势。另一方面,近年来长臂管辖成为一些国家实施霸权主义的武器,中美经贸摩擦、乌克兰危机加剧了国际经贸的不确定性。在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和愈加严格的境外监管趋势下,境外资金安全和汇划渠道通畅成为中资企业海外经营关注的首要问题。在此背景下,中资离岸银行受到越来越多的企业青睐,企业逐步将在外资银行的业务转至中资离岸银行办理。

其次,离岸银行业务能够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离在岸业务联动优势突出。一是中资离岸银行资金头寸“两头在外”,资金募集和运用直接对接境外资本市场,能够为中资企业海外发展提供低成本融资渠道。尤其是《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 促进跨境贸易投资便利化的通知》(汇发〔2023〕28号)出台后,科技型企业可借用外债的额度进一步扩大,中资离岸银行可以向符合要求的境内企业发放跨境融资,境内企业可按意愿结汇使用,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二是跨境集团企业离在岸资源共享,集团境内外平台企业均纳入银行统一的集团授信体系和风险监测体系。一方面,部分中资离岸银行针对集团客户实行授信额度共享,境外企业可切分使用境内母公司集团授信额度,授信申报审批流程更加简便。另一方面,中资离岸银行可通过全行统一的风险监测系统,共享集团客户额度提用和风险信息,降低风险管控成本。

最后,离岸银行业务参照国际惯例办理。《离岸银行业务管理办法》中明确离岸银行参照国际惯例为客户提供服务,离岸银行业务与在岸业务分账核算、风险隔离,为我国离岸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互联互通、规则对接提供政策基础。一方面,OSA账户在账户性质上视同于境外账户,账户资金性质属于境外。非居民资金汇往OSA账户和OSA账户资金汇往境外账户以及OSA账户之间的资金可以自由进出,如不触发风险提示场景,资金可凭企业指令对外支付。另一方面,离岸银行业务的存款、贷款利率参照国际金融市场利率制定,在特定场景下较境内账户利率价格更有优势。

 

离岸银行业务发展趋势

第一,管理模式趋于精细化规范化。2008—2014年,伴随着人民币升值、美元基准利率快速下跌并持续低位,我国离岸银行业务迅速扩张,在资产规模、客户数量等方面呈现快速增长态势。这一时期业务规模快速扩张带来的问题逐渐显现,如客户中存在无实际经营的皮包公司,涉及有权机关查冻扣、企业诉讼案例不断增多。同时,境外贷款业务高速扩张,但银行在境外贷款项目尽职调查和贷后管理方面能力尚有不足,不良资产风险初具端倪。在此背景下,中资离岸银行开始进入转型发展期,加快客户结构调整和管理机制优化进程,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一是通过完善离岸客户准入标准、建立强化尽职调查和客户存续期管理规范、主动清退高风险低质效客户等方式,加快对无实际经营企业和洗钱高风险企业的排查和清退

阅读全部文章,请登录数字版阅读账户。 没有账户? 立即购买数字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