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杂志阅读
快速下单入口 快速下单入口

全球司库视角下跨境直贷创新破局

来源:《中国外汇》2025年第12期

跨境直贷,也称银行境外贷款,是境内商业银行通过境外机构境内账户(NRA)、境外机构自由贸易账户(FTN)、境外机构多功能自由贸易账户(EFN)等为非居民企业直接提供本外币融资的创新模式。现阶段,跨境直贷已成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稳外贸外资的重要力量,其作为金融创新力量的组成部分,不仅为企业提供灵活高效的融资渠道,还在稳固产业链供应链、助力国家战略实施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跨境直贷成为企业出海助推器

商务部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中国企业境外直接投资(ODI)存量已接近3万亿美元,跨境并购交易规模同比增长近两成,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提升至近40%。出海成为突破国内市场瓶颈的战略选择。例如,抖音(TikTok)通过出海实现营收爆发式增长,美的、迈瑞医疗等通过海外并购获取关键技术,其中,迈瑞医疗并购欧洲企业后,产品毛利率提升8个百分点,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由于近年来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剧烈,美元利率在多轮加息后虽进入降息通道,仍维持在4.25%—4.5%的高位,人民币1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稳定在3%以上,利差为跨境直贷创造结构性机遇。对中资企业海外子公司而言,长期依赖外币融资成本高企。东南亚某电子制造企业建设高端制造中心时,若采用当地利率8%—10%的外币融资将不堪重负,跨境直贷提供的低成本资金使其项目周期缩短40%,产能爬坡速度提升60%,投产后迅速抢占区域市场份额。再如,如某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欧洲子公司此前依赖6%利率的美元贷款,高额利息压缩利润空间。跨境人民币直贷推出后,其以3%的利率获取融资,年利息支出减少超百万欧元,释放资金投入研发与市场拓展,产品竞争力提升,当地市场份额增长20%。

现阶段,跨境人民币直贷置换外币融资已成为一种趋势,短期为企业降低财务成本(融资成本降幅超50%),长期可以为企业注入全球布局动能。美联储加息滞后效应与人民币利率低位运行进一步强化利差优势,企业通过置换外币融资并搭配货币互换(CCS)锁定成本,综合融资成本较传统模式降低3—4个百分点。中资企业可将节省资金投入研发与市场深耕,推动产业链向高端攀升。这一趋势正通过资本配置效率优化重塑全球经济格局。中资企业借助“低成本融资+跨境资金池”实现全球资本优化,外资企业在华布局获得多元化融资渠道,推动形成互利共赢的全球产业链生态。以香港某头部酒店集团为例,其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内地一二线城市布局数十家五星级酒店,在行业内占据重要地位。长期以来,集团主要依赖美元融资维系运营,随着国际金融市场波动,美元融资成本持续高企,给企业带来显著财务压力。在此背景下,银行为其推荐跨境人民币直贷业务并快速落地近20亿元融资,有效缓解其资金周转压力。为规避汇率波动风险,企业同步运用CCS工具,锁定未来3年相关债务的汇率风险与利率风险,实现财务成本的稳定管控,为长期运营奠定坚实基础。

 

跨境直贷的主要运营模式

跨境直贷核心服务于满足中国企业国际化出海的需求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从贷款币种分类来看,分为人民币跨境直贷和外币跨境直贷。前者以人民币为贷款币种,依托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降低企业汇率风险。后者以美元、港元等外币为贷款币种,需关注汇率波动对融资成本的影响。在目前本外币利差较大的背景下,市场主要以人民币跨境直贷为主。

从贷款模式来看,分为双边直贷模式和银团贷款两种模式。前者是境内商业银行直接与境外借款人签订贷款协议,独立承担风险。后者又可分为境内银团模式和跨境银团模式。境内银团模式是境内多家银行组成银团,共同向境外项目放贷(如共建“一带一路”基建项目、行业龙头的境外制造基地等)。跨境银团模式是联合境外分/子公司或境外银行组建银团,分摊风险并提升国际市场参与度。

从风险缓释方式来看,分为内保直贷、信用直贷、境外抵押直贷三种方式。内保直贷为境内企业提供担保(如股东保证、银行保函或保证金),银行向境外关联企业放贷,这也是实务中最常用模式。信用直贷是基于境外企业信用评级或集团母公司出具安慰函放款。境外抵押直贷是境外企业以不动产、股权等资产作为抵押物申请贷款,需满足当地法律登记要求。早期开办跨境直贷的银行以国有大型银行为主,随着业务的不断发展,有些中小银行也开始介入。当前,跨境直贷服务对象主要为大型央国企和行业龙头境外子公司及知名跨国企业集团。因此,担保偏好方面以内保直贷、信用直贷(含集团安慰函)为主。

 

跨境直贷创新破局

当前,国内信贷需求疲软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跨境直贷业务发展,但也给金融市场带来诸多压力,跨境直贷业务领域面临严峻挑战。市场竞争激烈,银行陷入价格战,信贷风险不断累积。过度依赖价格竞争压缩银行利润空间,导致贷款条件放宽、利率降低,信用风险、汇率风险、合规风险和操作风险等潜在风险逐渐暴露。资金安全是企业跨境经营的生命线,海外市场环境复杂多变,一旦市场环境出现不利变化,这些风险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冲击金融市场稳定。同时,在中资企业加速国际化进程中,“不出海,就出局”的竞争态

阅读全部文章,请登录数字版阅读账户。 没有账户? 立即购买数字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