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深耕东盟的战略布局与挑战
随着全球产业链重构加速与区域经贸合作机制不断深化,东盟正在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承接地。从早期的产能转移到当前以产业链延伸、市场开拓和本地化运营为特征的深度布局,中国企业在东盟各国的投资呈现出行业多元化和国别差异化特征。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落地和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完成等制度利好推动下,双边合作不断提质升级。但与此同时,贸易摩擦、制度壁垒、政策波动等不确定因素也构成了企业出海面临的现实挑战。笔者聚焦中国企业深耕东盟的整体现状与实践路径,系统梳理其行业分布、国别差异与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中国企业出海东盟的整体现状
2018年以来,随着中美贸易摩擦和逆全球化的加剧,中国企业进一步加大出海力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金额从2018—2019年平均1400亿美元上行至2021—2023年平均1730亿美元。东盟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金额的比例从2018年的10%左右震荡上行至2023年的14%。2023年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高达251.2亿美元,同比增长34.7%,达到历史新高,年末存量为1756.2亿美元,占存量总额的5.9%。其中,对越南、泰国、新加坡等地的投资增速更是达到了50%以上。截至2023年末,中国共在东盟设立直接投资企业超过7400家,雇佣外方员工超过72万人。
分行业看,2018—2023年,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占比分别为40%、18.4%、9.7%和7.6%。其中,制造业累计投资额达568.6亿美元,占对东盟直接投资存量的32.4%,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越南、泰国和马来西亚。批发和零售业为299.3亿美元,占比17%,集中于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为267.3亿美元,占比15.2%,主要投向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和老挝。此外,随着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投资占比稳步提升,从2018年不足0.6%上升至2023年的4.8%。
分国别看,新加坡是中国对东盟投资的最大接受国,2023年吸引了中国对东盟52.1%的投资流量,投资存量占比亦达49.2%,主要涉及批发和零售、制造、金融等行业。印度尼西亚位列第二,2023年吸引中国对东盟投资流量的12%,主要集中于制造业、采矿业及电力、热能、天然气和水的生产与供应领域。越南排名第三,2023年吸引中国对东盟投资流量的10%,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及批发零售业。
中国企业在东盟国家差异化的投资策略
进一步来看,中国企业在东盟各国的投资与发展策略,展现出鲜明的行业多元化和国别差异化。
加工制造业领域
在加工制造业领域,越南凭借较高的外贸依存度和以制造业为核心的经济结构,成功吸引了大量中国企业,尤其集中于电子制造、纺织服装和制鞋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例如“果链”企业比亚迪、歌尔股份、立讯精密等,为规避贸易摩擦风险,倾向于将附加值相对较低的组装、包装环节布局在越南。尽管部分企业尝试向上游零部件领域延伸,但短期内,电子产品核心组件、纺织服装所需的大部分原辅料,以及制鞋业的上游材料仍高度依赖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地区供应。即便是如百隆东方、天虹纺织、申洲国际等在越南建立起覆盖纺纱、面料到成衣的完整产业链,其深度也受制于对中国原材料的依赖。此外,越南本土的机械设备制造能力相对薄弱,国内需求主要依赖进口。在越的外资机械制造企业多以整机组装为主,技术附加值和本地配套能力有限。
中高端制造领域
在中高端制造领域,马来西亚和泰国因具备相对完善的工业基础和较高的人均收入水平,成为中国企业布局技术含量更高产业的重要目的地。
在马来西亚,中国企业的投资动因之一是其广泛的华人社区所带来的文化亲近性与消费习惯相似性,降低了市场进入门槛。在制造业中,电子电气行业尤为突出。尽管该领域长期由美、日、新等发达经济体的企业主导,但中国龙头企业正逐步切入并扩大布局。例如,苏州固锝、通富微电、华天科技等企业已在当地投资设厂,深耕半导体封装测试业务;在光伏领域,隆基绿能等企业已建立涵盖硅棒、硅片、电池和组件的完整产业链。汽车产业亦成为一大亮点。吉利通过与宝腾汽车的深度合作,不仅盘活了马来西亚本土品牌,也实现了自身车型与技术的输出;同时,长安、欧拉、比亚迪、广汽等新能源车企相继进入,在当地设立组装工厂,并带动蔚蓝锂芯、亿纬锂能等动力电池企业开展配套投资,助推马来西亚汽车产业向新能源化转型。
泰国作为东盟传统的汽车制造中心和出口基地,凭借成熟的汽车产业链和较高的技术工人素质,吸引了众多中国新能源车企。尽管日系品牌在燃油车市场仍占主导地位,但中国品牌如长城、上汽名爵、比亚迪、哪吒、奇瑞等在电动汽车领域迅速崛起,通过建设本地生产基地、推出多样化产品,占据泰国电动车市场主导份额。除汽车产业外,中国家电企业如海尔、美的等在泰国同样表现突出,尤其在空调领域市场占有率领先,并实现了本地化研发与制造的一体化布局。同时,中国在泰国电器和电子产品领域的投资持续增长,成为重点关注方向。
自然资源领域
印度尼西亚作为东盟最大的经济体,凭借其庞大的内需市场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特别是全球储量领先的镍矿,日益成为中国资本重点布局的对象。中资企业在印尼的布局,最为突出的是围绕镍资源打造从开采、冶炼(包括生产不锈钢和新能源电池正极材料所需的高冰镍、硫酸镍等)到下游应用(如新能源电池)的完整产业链。永青集团、华友钴业、宁德时代及其控股子公司普勤时代等,均在印尼投入巨资建设大型镍矿冶炼及新能源电池材料一体化项目。这一战略不仅事关资源,更与印尼政府大力发展本土电动汽车产业的政策高度契合。
印尼政府提出到2035年实现年产100万辆电动汽车的目标。中国车企如上汽通用五菱、奇瑞、东风小康等,正积极响应并投资布局印尼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和市场潜力,建设生产基地,推出适应本土需求的电动车型。
服务业领域
在服务业领域,依托强大的供应链基础和成熟的电商运营能力,中国跨境电商企业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