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互认基金十年:展业实践与思考
自内地与香港基金互认机制2015年实施以来,香港互认基金已走过十年发展历程。这一机制为内地投资者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投资选择,也为香港互认基金管理人拓展了内地市场空间。为回顾与展望香港互认基金发展,笔者通过问卷方式调研超过70%的香港互认基金管理人,覆盖近90%的互认基金产品。调研结果反映出香港互认基金管理人对于互认基金市场的主要观感和反馈,较为全面地评估香港互认基金在内地市场的发展现状,旨在为证券公司及各方参与者更好开展互认基金业务提供参考,助力互认基金市场进一步深化发展。
香港互认基金十周年发展回顾
内地与香港基金互认机制实施十年以来,其发展轨迹可以主要概括为业务启航、快速增长、高质量发展三个阶段,反映出香港互认基金在政策、市场和投资者需求共同作用下的发展历程。
业务启航阶段(2015—2019年)
制度建设与产品注册,为后续发展奠定基础。2015年5月,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证监会)与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以下简称香港证监会)联合发布《香港互认基金管理暂行规定》,允许符合条件的基金可在对方市场销售。2015年12月18日,中国证监会正式完成首批3只香港互认基金的注册,标志着互认基金制度的正式启动。该起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制度框架、推动产品注册和市场认知,产品审核周期相对较长。
快速增长阶段(2020—2024年)
政策支持与市场需求推动,实现规模强力扩张。2020年,互认基金迎来爆发式增长,香港互认基金成为内地投资者配置海外资产的重要渠道。中国证监会于2022年6月和2024年6月先后发布《内地与中国香港证券投资基金跨境发行销售资金管理操作指引》以及《香港互认管理规定(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进一步明确了基金互认的相关机制安排。这一阶段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政策支持、市场环境改善以及投资者需求的提升。
高质量发展阶段(2025年至今)
政策优化与市场深化,推动互认基金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2025年,《香港互认基金管理规定》正式实施,互认基金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新规定主要在放宽互认基金客地销售比例限制、放松投资管理职能转授权限制、增加产品类型弹性、优化信息披露和销售安排等方面进行了优化。新规定实施6个月,互认基金累计净申购额达到过去的3倍,投资者跨境投资活跃度显著提升。
香港互认基金发展现状
基金数量与管理规模
香港互认基金分为不同交易币种、不同分红方式等,较内地公募基金更为复杂。根据万得(Wind)数据,按照币种、分红方式统计,截至2025年6月末,共有22家管理人管理的138只不同份额的香港互认基金在内地销售,净申购额近1300亿元。根据Wind数据统计,香港互认基金规模以及销售净汇出均呈现较高的年均复合增速,发展势头较好。这与香港互认基金管理人的调研反馈一致,86%的受访管理人认为目前香港互认基金在内地市场的整体发展情况较好或非常好。
从管理人管理产品数量看,14%的管理人管理的香港互认基金在10只以上,86%的管理人管理的香港互认基金在10只以内。其中,2家管理人管理10—20只香港互认基金,仅有1家管理人管理的香港互认基金超过30只。
在管理规模方面,2家管理人断崖式领先,管理规模超过4000亿元;3家管理人管理规模介于600亿—1100亿元;77%的管理人管理规模有较大提升空间。数据显示,多数管理人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大规模业务布局。此外,香港互认基金在内地市场的规模分布较为集中,市场集中度较高,部分管理人规模较小。
投资区域与产品类型
根据Wind数据统计,从投资区域看,香港互认基金超半数以投资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资产为主,占比73%,其他亚洲区域占比11%,非亚洲地区配置占比仅为16%。在产品类型方面,债券型基金个数占比最高,为52%,股票型基金次之,占比为33%,混合型基金个数占比15%。
合作渠道与营销策略
根据调研反馈,65%的香港互认基金管理人主力合作渠道是银行,25%的管理人主要合作渠道是第三方理财机构,10%的管理人表示主要渠道是证券公司,且每年业务增速达40%。全部管理人最为认可跨境资产配置服务的合作模式。
在营销优化方面,60%的管理人建议加强线上平台推广,53%的管理人建议增加线下投资者教育活动。线上平台推广可以通过官网、自媒体、应用程序(APP)、小程序等多种渠道,提高互认基金的露出率和投资者参与度。线下投资者教育活动可以通过举办研讨会、路演、客户见面会等形式,与投资者直接互动,增强投资者对互认基金的理解和信任。在前期的合作中,线上、线下客户路演是较为成功的香港互认基金推广方式。
投资者认知与投资动机
在投资原因方面,93%的受访管理人认为投资者的投资动机主要为分散区域风险,40%认为投资者出于追求高收益而购买香港互认基金;62%认为投资者的关注焦点为投资范围及策略,47%认为投资者关注投资回报率。这表明,投资者在选择互认基金时更倾向于具有明确投资策略和较高收益潜力的产品。
香港互认基金发展现存挑战
产品同质化与市场覆盖不足
调研结果显示,香港互认基金在产品类型上存在产品同质化程度较高的问题,缺乏多样化的投资策略和产品创新。同时,欧美市场覆盖不足,新兴市场主题产品稀缺,这限制了投资者的全球资产配置需求。60%的管理人认为缺乏新兴市场及衍生品,如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期权等相关产品。尽管香港互认基金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样化的投资方式选择,但产品创新和可投资范围上仍存在困境,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互认基金市场的竞争力。
投资者认知与教育有待加强
调研发现,93%的管理人认为投资者对底层资产逻辑理解不足,53%的管理人认为投资者容易误解历史业绩关联性。这表明投资者教育仍需加强,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人需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开展投教活动,以帮助投资者更好地理解互认基金的投资标的、投资策略和风险特征。
投资结构与投资方向有所失衡
Wind数据显示,外资机构管理的互认基金规模占比接近70%,内资机构虽然数量较多,但管理规模占比不足10%。这种失衡表明,内地投资者对优质外资管理产品的依赖度较高,内资机构在品牌影响力和市场认知度方面仍显不足。
在投资方向上,南下和北上互认基金发展不均衡。由于外资管理机构海外投资能力较强、全球市场布局更为完善、产品数量及规模占优、市场认可度较高等因素,北上互认基金在互认基金中占绝对主导。南下互认基金因为品牌认知度相对不高、A股波动大等因素,相较北上互认基金表现明显乏力。
投资结构和投资方向的失衡,一方面反映内地投资者对优质外资管理产品的依赖,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内地与香港投资者在风险偏好和需求方面的差异。未来,随着监管政策的进一步优化和投资者教育的加强,投资者的投资结构有望逐步优化,投资方向也将更加多元化,以实现更稳健的资产配置目标。
产品与市场拓展存在制约
调研发现,对于香港互认基金在内地市场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67%的管理人认为产品审批周期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互认基金的市场响应速度和产品创新效率;33%的管理人认为外汇额度和投资者交易成本,可能限制基金规模的扩张和投资者的参与度,影响投资者的投资意愿和基金的吸引力。这表明,互认基金为基金产品管理人带来新业务机会的同时,在实际操作中仍需直面挑战。在监管信息共享机制方面,60%的管理人认为信息基本满足需求,30%的管理人认为信息存在一定滞后性。这表明,尽管监管合作不断完善,但仍存在提升空间。
对证券公司优化互认基金展业路径的思考
基于上述调研分析,证券公司进一步优化互认基金业务展业路径,不断提升基金互认业务的有效性和包容度,可以为证券公司开展跨境业务提供新机遇。未来,随着政策优化和市场深化扩容,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机制有望进一步拓展,成为连接境内与全球资本市场的核心纽带。在这一进程中,证券行业能否充分平衡风险与效率、兼顾机构与个人需求、拓展地域与资产多样性,将是互联互通机制下更好发挥跨境资产配置功能的核心关键。具体而言,证券公司需要从产品、服务、风控、科技和生态圈等五方面发力,突破业务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