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杂志阅读
快速下单入口 快速下单入口

全口径跨境融资运用

来源:《中国外汇》2018年第7期

在国内信贷规模紧缩及融资成本持续高企的大环境下,境内银行如何缓解当前表内投放困局值得关注。全口径跨境融资为境内银行缓解表内投放规模不足腾挪了投放空间,市场运用价值开始逐渐显现。

国内融资成本持续攀升

自2017年下半年以来,国内融资成本一路攀升:代表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的LPR(基准贷款利率)和代表金融市场融资成本的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3MShibor)已出现倒挂;中期票据利率自2008年面世以来,首次超过同期贷款利率;国内信用债发行成本已经超过同期银行借贷成本。在国内监管机构“降杠杆”和“严监管”的高压下,国内银行及类银行金融机构的利率,正步入快速上升通道。与此同时,广义货币M2的增速自2017年5月份跌破10%以后大大放缓,2018年1月,M2增速只有8.6%,如果没有央行在此期间进行的多次公开市场货币净投放,实际M2增速甚至可能会跌破8%。

从政策面看,在央行继续维持稳健的货币政策预期下,短期内市场资金仍不会宽松;此外,自2018年一季度起,银行5000亿元以上的同业存单,将纳入MPA同业负债占比进行考核,且同业负债不能超过银行总负债的三分之一。多重因素叠加,预计今年的市场资金形势仍不容乐观。

按照常规,年末是我国市场资金面比较紧张的时点,年末时点过后,市场流动性紧张局面大都会得到明显改善;但今年一季度,市场资金面并未出现明显缓和,代表银行间拆借成本的3MShibor仍然维持在4.6%—4.7%以上,远超一年期基准贷款利率4.35%。如果考虑到经济资本占用、税收、拨备等因素,估计境内银行一年期贷款利率至少在5.1%—5.2%。

另一方面,随着金融“降杠杆”的持续,国内非标通道的全面收紧,将迫使传统非标业务回归银行表内。这对规模有限的银行表内信贷投放,无异于雪上加霜。受表内贷款规模和用途的制约,再加上企业旺盛的信贷需求,国内银行或将面临不得不削减资产投放规模的压力。资金紧张的局面将倒逼境内银行提升表内资产定价能力。这就意味着,除了少数议价能力较强的大型企业,大部分企业不可能从银行拿到基准利率贷款。目前市场上银行贷款利率报价普遍要上浮10%—20%不等,部分中小企业的实际融资成本将因此超过5%。在贷款规模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部分中小企业已经放弃了对贷款价格的关注。

境内直接融资价格方面,由于信用风险上升、发债成本高企,2017年度国内债券的发行量几乎腰斩,反映了金融去杠杆向实体去杠杆的传导。今年以来,2A级超短融债券价格直逼5%,3A级5年期中期票据以及7年期中期票据收益率,均高于央行公布的5年期人民币基准贷款利率。这也使中期票据自2008年面世以来持续超过同期贷款利率。发债成本高企,也打乱了企业的正常发行计划。Wind资讯的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度共有近700余只债券取消发行,取消规模高达5900亿元,期数和规模均远超往年,刷新同期最高记录。值得关注的是,2018年是已发行债券扎堆到期的最高年份,债务的集中到期会进一步加剧市场资金的紧张局面。预计上述多重因素叠加,短期内将进一步推高市场资金成本。

全口径跨境融资机遇凸显

在国内融资渠道逐步收窄、融资成本日益攀升的情况下,中国境内依法成立的法人企业和法人金融机构可以在一定净资产限额内,从境外非居民融入本外币资金,用于境内正常经营。这一机制有效填补了境内融资的缺口,进一步扩大了境内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跨境融资空间,便利了境内机构利用全球资金,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作为境内融资的替代方案,在目前全口径跨境融资模式下,有三种跨境融资方式可以选择:一是借助银行跨境担保从境外银行融资,即境内银行开出保函担保境外银行放款;二是借助境外关联公司资金渠道,直接向境外关联公司借入外债资金,提升公司整体财务运营效率;三是利用自身信用,直接在境外发债,再调回境内使用。具体采用哪种方式,则取决于融资成本。

对于境外有分支机构的大型国企、央企以及跨国上市公司,自身外部信用评级较高,通过自身信用在境外发债或银行贷款,就可获得较低成本的资金来源。在这种模式下,无需境内银行担保,就可以直接通过境外关联公司进行跨境融资。而对于信用资质稍弱的境内机构,则可通过借助境内银行跨境担保进行增信,以此解决境内外信用错配的问题,借助银行信用在境外贷款或境外发债,同样可以扩大低成本融资渠道。

随着国内MPA宏观考核的逐步实施,以及金融去杠杆的不断升级,境内金融机构资产规模增长开始逐步放缓,信贷资产占比逐步上升。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是境内金融机构的同业业务和表外理

阅读全部文章,请登录数字版阅读账户。 没有账户? 立即购买数字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