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杂志阅读
快速下单入口 快速下单入口

中国国际收支渐呈新气象

来源:《中国外汇》2021年第1期

主持人

钟  伟 《中国外汇》副主编

嘉宾

张礼卿 中央财经大学国际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普华永道中国首席经济学家

张明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

 

2020年全球经济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跌宕起伏,使国际投资和贸易更为多变。由于东亚经济体较好地控制了疫情,因此经济修复进程也较快。其中,中国实现了经济正增长和国际收支稳健改善的良好态势。2021年,世界经济有可能因疫苗的大规模制备和使用,全面加速改善;中国则将面临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不同的外部经济环境,外资外贸格局均将面临变数。这将如何影响2021年的中国国际收支?

钟伟:感谢两位参与本期的“圆桌”讨论。2020年中国外贸表现不俗,尤其和“一带一路”经济体和东亚周边经济体的外贸往来增长较好,有力支撑了全球供应链的稳定。两位如何评价2020年的中国外贸?当下也有一些因素在制约外贸,包括运费提升、集装箱周转不畅、汇率变动等因素。2021年西方经济体的制造业也可能加速修复,同时很可能人员跨境流动仍然受限,导致服务贸易复苏较为困难。2021年的中国外贸仍能强势增长吗?

张礼卿:2020年下半年,中国出口的强劲恢复令人感到意外。受疫情影响严重的国家制造业一度停摆或大幅度减产,产品供给能力急剧下滑,短期内对中国出口产生了严重依赖;很多国家线下办公大量转向线上,对中国的电子产品需求随之猛增。展望2021年,出口仍然会保持增长,但势头可能会有所减弱。发达国家制造业的恢复,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中国出口产品的依赖;亚洲和拉美新兴市场经济体的经济增长与出口恢复,也会在一些产品上对中国的出口产生替代。此外,人民币如果继续升值,也会削弱部分企业的出口能力。

张明:应该说,2020年中国外贸的强劲表现几乎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用美元计价的出口额同比增速,由2020年1至2月的-17.2%上升至2020年11月的21.1%;货物贸易顺差由2020年1至2月的-71亿美元上升至2020年11月的754亿美元;货物与服务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由2020年第一季度的负1个百分点转变为2020年第三季度的正0.6个百分点。以上数据反映了中国外贸在疫情冲击下的十足韧性。在2020年二、三季度,中国成为全球产业链上唯一可靠的中间节点,使得中国出口占全球进口的比重在2020年一度由14%的均值跳升至18%。个人认为,2021年中国出口增速将会好于2020年上半年,但会弱于2020年下半年。用美元计价的全年出口增速可能保持在5%—6%左右。

钟伟:中国金融领域全方位、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使资本和金融交易账户下流入中国的外资较之经常项目顺差的重要性与日俱增。目前,中国的债市、股市整体上仍然是全球资产价格的洼地,这是否意味着未来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侧重点,以及对汇率政策的影响可能会有所不同?

张礼卿:当前,由于全球经济严重衰退,加上中外利差明显,中国债市、股市确实是全球资产价格洼地。展望2021年甚至更长的一个时期,只要中国能保持良好的增长前景,坚持健康的宏观经济政策,并通过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继续完善投资营商环境,外资净流入的局面将会得到延续。另一方面,由于人口老龄化,我国的储蓄水平将呈现长期下降趋势,储蓄率高于投资率的状态可能在未来某个时刻发生逆转。而这一转变则意味着我国常态化的经常项目顺差局面将会改变,代之以常态化的经常项目逆差。“双顺差”终将成为历史。而适量的经常逆差和资本净流入并不是一个坏的组合,很可能会成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我国未来取得开放条件下高水平经济均衡的必然选择,也是未来人民币汇率水平保持基本稳定的前提。

张明:结合目前的数据看,2020年中国国际收支将是一个规模较大的经常账户顺差与规模可控的金融账户逆差的组合。一方面,2020年的经常账户顺差在疫情冲击下表现超预期;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对疫情的成功控制使中外增长差与利差自2020年第二季度起迅速拉大,因而吸引了较大规

阅读全部文章,请登录数字版阅读账户。 没有账户? 立即购买数字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