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
2020年,人民币汇率(如非特指,本文中的人民币汇率均指人民币兑美元双边汇率)走势先抑后扬,从6月份起震荡走高。2020年年末,境内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和银行间市场收盘价分别为6.5249和6.5398,均较5月底上涨9.3%,较2019年年末分别上涨6.9%和6.5%。短期内人民币大幅升值对外贸出口的影响引发广泛关注。以下是笔者对相关问题的思考。
人民币升值对出口影响的两个客观事实
考察人民币升值对外贸出口的影响,需要注意到以下两方面客观事实:
第一,2020年下半年外贸出口伴随着人民币升值而进一步加速增长。2020年6—11月,我国出口同比分别增长0.5%、7.2%、9.5%、9.9%、11.4%和21.1%。导致这种形势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受益于我国率先走出疫情,国内全产业链供应链复工复产,及时弥补了全球市场供需缺口,促使出口超预期增长。这也符合我国外贸出口对外需(国际经济景气)敏感而对汇率不敏感的一般历史经验。二是虽然2020年6—12月人民币兑美元双边汇率累积了近10%的升幅,但同期人民币的多边汇率,如万得人民币汇率预估指数的涨幅仅为2.7%。故本轮人民币双边汇率走升主要反映了美元走弱的影响,对我国出口价格竞争力的影响有限。
第二,本轮人民币升值对企业出口的财务影响大于对出口竞争力的冲击。如前所述,过去七个月,人民币多边汇率涨幅并不大,即便从2020年全年来看,万得人民币汇率预估指数涨幅也只有3.7%,低于同期双边汇率近7%的涨幅。不过,2020年7—12月人民币月平均收盘价环比升幅都在1%以上。考虑到企业从出口报关到收款通常有1至3个月的时间差,其间企业出口收入美元要承担的汇兑损失约1%—4.7%。9月以来,企业要承担的最大汇兑损失更是在4%左右。
人民币升值对出口的影响或有限
基于上述事实,综合多方面的因素看,笔者认为,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出口的影响或不如想象中大。
第一,从年平均汇率看,本轮人民币升值对出口的影响较小。从财务上讲,当进行本外币折算时,如果是存量数据,应该用期末时点汇率;如果是流量数据,则用期间平均汇率。尽管从时点汇率看,2020年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和收盘价均有较大升幅,但从年平均汇率看,中间价与上年基本持平,收盘价也仅上涨了0.17%(见图1)。也就是说,人民币汇率变动对2020年中美经济实力对比变化的贡献基本可以忽略。同理,不考虑各月出口额分布的不均匀,企业收到外汇即结汇,与2019年相比,在汇率上差别并不大。而即便考虑出口增速前低后高的因素后,2020年前11个月,出口结汇收入人民币也仅减少了0.22%。
第二,主动进行汇率风险对冲可减少汇兑损失。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2020年前11个月,银行代客即期结汇中有13.7%是远期结汇履约,占比较上年全年上升2个百分点,且10月和11月占比明显高于前9个月。同期,银行代客期权交易相当于远期交易量的63.7%。鉴于二者交易的期限结构相近,故可假定这两种交易的客户结售汇方向也相近。由此推断,银行代客即期结汇中约有22.4%做了远期结汇性质的避险操作,其中约90%是1年以内的避险交易(这符合国内企业出口合同基本一年一签的经济特征)。由于货物贸易属于有形贸易,银行真实性审核更易把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