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机遇 提高站位 服务“两区”建设新发展大局
主持人
陈之为 国家外汇管理局外汇研究中心总编
嘉宾
杨伟中 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党委书记、主任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全球服务贸易峰会上宣布,支持北京打造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设立以科技创新、服务业开放、数字经济为主要特征的自由贸易试验区。随后,国务院相继批复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两区”)工作方案;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揭牌。“两区”设立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于“两个大局”,立足当下、谋划长远,着力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将推动我国全面改革开放向更深层次发展。两项政策叠加赋予北京难得的发展机遇,为北京市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确立了新的方向。2021年开篇之际,国家外汇管理局外汇研究中心总编陈之为对话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党委书记、主任杨伟中,畅谈首都金融管理部门如何紧密围绕首都“四个中心”的战略定位,充分发挥金融领域改革开放的示范引领作用,服务“两区”建设新发展,助力打造对外开放的“北京样板”。
陈之为:在首都北京打造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设立以科技创新、服务业开放、数字经济为主要特征的自由贸易试验区,释放的开放改革信号非同寻常。请您谈谈该怎样理解“两区”设立的重要意义,如何把握“两区”的规划设想和发展目标?
杨伟中:在北京打造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是我国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着力将北京建设成为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主义大国首都的重要战略举措,彰显了新形势下我国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的信心和决心,对于站在新起点上谋划北京新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两区”设立是我国加快推进高水平开放,畅通“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探索。高标准推进“两区”建设,是构建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打造国际合作与竞争新优势的重要举措。通过“两区”建设,实现产业开放和园区开放“双轮驱动”,有利于进一步拓展开放的深度、广度和整体性,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国家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积累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其次,“两区”设立是强化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打造新发展优势的重要机遇。“两区”建设将紧密围绕首都“四个中心”战略定位展开,聚焦重点领域扩大开放,推进重点区域改革发展。通过“两区”建设,勾勒出北京开放新版图,有利于强化北京“四个中心”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加快构建以创新驱动型、全面开放型、服务主导型为特征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为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
第三,“两区”设立是进一步发挥北京作为“一核”的辐射带动作用,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注入新动能的重要实践。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优化国家区域发展布局的重大战略,是打造新发展引擎的有效举措。通过“两区”建设,进一步发挥北京的创新引领和开放带动作用,强化京津冀三地改革开放协同,优化要素配置,能够推动形成布局合理、功能互补、产业协同的有机整体,实现京津冀一体化的开放新格局。
“两区”设立是北京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一件大事,也是重大战略机遇。抓好“两区”建设,应准确认识和理解“两区”建设规划设想和发展目标。从短期看,经过三到五年的开放改革探索,到“十四五”末期,通过建立健全与国际接轨的服务业扩大开放政策,形成创新主体活跃、国际要素集聚、开放布局均衡、产业优势突出的服务业扩大开放体系;通过强化自贸试验区的改革创新,形成主导功能完备、高端要素聚集、制度创新踊跃、辐射带动作用强劲的自贸试验区体系。从长期看,通过两区联动创新,实现贸易自由便利、投资自由便利、资金跨境流动便利、人才从业便利、运输往来便利和数据安全有序流动,推动服务业经济规模和国际竞争力进入世界前列,最终建成营商环境优异、创新生态一流、高端产业集聚、国际经济交往活跃、监管安全高效的高标准、高质量自贸试验区,跻身世界一流自贸区行列,为我国引领国际经贸规则持续贡献“北京经验”。
陈之为:“两区”设立前,北京市就是全国唯一的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城市,并自2015年开始,先后开展了三轮服务业扩大开放的综合试点,这为创设“两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请问,目前试点成效如何?
杨伟中:服务业是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占全球GDP的比重约为70%,发达国家更是能够达到75%左右。服务业也是吸纳就业最多的领域,全球约50%的就业人口在服务业领域。与全球平均水平相比,我国服务业仍存在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占GDP比重低于发达国家约20%,对就业贡献度约为45%,且服务贸易处于逆差状态。大力发展服务业,推动服务领域扩大开放,强化服务业竞争能力,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国家产业发展布局优化、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一招。
北京是全国服务业最为发达的地区,服务业占GDP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30个百分点,服务贸易约占全国的五分之一,已初步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基础和体制机制优势。基于此,党中央、国务院选择北京作为全国唯一的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城市,开展服务领域开放改革先行先试,旨在通过北京的试点,为全国其他城市发展服务业探索有益经验,并与其他特殊区域的开放探索形成互补互鉴,共同服务于中国整体对外开放的战略安排。
2015年起,北京市先后推出三轮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方案,以清单管理的方式全面落实403项开放任务,开展“产业开放”探索。一是吸纳示范企业。聚焦教育、医疗养老、科技、互联网信息、金融、文化旅游、专业服务等九大重点开放试点领域,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来京投资兴业,推动特色惠企政策有效落地。二是聚力示范改革。按照国内首善、国际一流的标准,持续推进营商环境优化,在商事登记制度、负面清单管理、投资监管服务等方面推出一系列“京味”改革举措。三是打造示范区域。实行“产业开放+园区开放”模式,高标准建设朝阳、海淀、通州、顺义四个试点示范区和涵盖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三城一区”等十二个示范园区,构建多点支撑的开放空间格局。此外,在通州城市副中心,着力打造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先导区,并在首都国际机场和大兴国际机场两个临空经济区打造“一南一北”两大开放引擎。
五年来,北京市服务领域改革逐轮深化,扩大开放持续推进,形成了122项全国首创或效果最优的开放创新成果,向全国和自贸试验区推广了6批25项试点经验和最佳实践案例,涉及商事制度改革、服务平台建设、高端要素集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知识产权保护应用、监管模式优化、新兴业态培育等多个领域。全球三大信用评级机构、两大银行卡组织等一批代表性项目在京落地,为首都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做出了示范。
在试点带动下,首都营商环境持续向好,连续两年在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中获国内城市综合排名第一。2020年1—10月,北京市实际利用外资131.9亿美元,开放体系已逐步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北京在服务业扩大开放方面的先行先试经验,为打造“两区”创造了条件、打下了基础,也为实现更高水平的改革开放筑牢了“地基”。
陈之为:金融业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对外开放的道路上,金融业也始终走在前端。请问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在推动首都金融业对外开放过程中做了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