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改与人民币汇率走势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关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公告》,宣布即日起中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从原来的1美元兑8.2765元人民币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同时,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的交易价仍沿用1994年以来的在中间价上下千分之三的浮动幅度。此后,人民币汇率开始了渐进升值的过程。
2014年第二季度开始,中国出现非储备性质的金融账户逆差。事后来看,从2014年第二季度开始,中国以“双顺差”为特征的国际收支状况已发生根本性改变。遗憾的是,当时很多人(包括我自己)没有预见到这个转折的到来。
2015年8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调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机制,做市商在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开盘前,参考上日银行间外汇市场收盘汇率,综合考虑外汇供求情况以及国际主要货币汇率变化向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提供中间价报价。这项改革的核心是让汇率反映市场供求变化。此次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大方向无疑是正确的,是人民币汇率迈向自由浮动的重要一步。
与此同时,回过头来看,也应当注意到,此次汇改实施时中国经济金融形势面临着较多风险情况。2015年中国经济面临着下行压力,自2014年春季以来,房地产价格出现明显下行,房地产投资增速在2015年持续下跌。金融市场方面,2015年6月12日上证指数创下5178点的历史最高记录后出现剧烈调整。6月19日,股市相继失守4600点、4500点,沪深两市近千只股票跌停。7月27日,沪指连续跌破3900点、3800点关口。后来公布的国际收支平衡表数据显示,2015年第三季度中国非储备性质的金融账户逆差+误差与遗漏流出共计2273亿美元,与此同时,经常账户顺差为668亿美元。
2014年非储备性质的金融账户逆差的出现预示长期以来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趋势可能已经发生变化,扩大汇率浮动区间的结果可能是人民币的贬值而不是升值。2015年“8·11”汇改实施后,人民币汇率在一段时间内有所承压。央行动用了外汇储备以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在2015年8月13日到2016年底的一段时间内,央行采取了“且战且走”的战略,在应对人民币贬值的过程中,外汇储备规模由2015年8月的35573.81亿美元减少到2016年12月的30105.17亿美元。
2015年12月11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发布人民币汇率指数,强调要加大参考一篮子货币的力度,以更好地保持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汇率基本稳定。基于这一原则,2016年第一季度初步形成了“收盘汇率+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这一改革措施得到市场的积极评价。
应该强调的是,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变化不仅取决于中国自身的经济基本面和汇率政策,还取决于美元指数的变化。2015年“8·11”汇改之后至2016年底,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持续下跌恰逢2014年到2016年底美元指数处于迅速升值时期。在此期间,美元指数从90左右上升到120左右。此后,人民币在2016年底2017年初止跌回升又恰逢美元指数止升回跌时期。在此期间,大多数新兴经济体的汇率也都实现了止跌回稳。
2018年,中美经贸摩擦成为市场关注焦点。人民币对美元于2018年4月17日开始贬值。此轮人民币贬值的起点是6.28。在2018年11月初、2019年5月底,人民币汇率多次逼近“破7”边缘。在此期间,人民币汇率在很大程度上跟随中美经贸摩擦热度的变化而变动。当时,学界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