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杂志阅读
快速下单入口 快速下单入口

我国供应链体系韧性与风险防范

来源:《中国外汇》2024年第14期

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维护供应链体系韧性,应对供应链挑战与风险防范,是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的重要命题,也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逆全球化思潮交织、大国竞争形势不稳定下,寻求经济结构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举措。长期以来,由于工业技术积累不足,我国的供应链体系受制于国外元器件和中间品。以集成电路行业为例,根据海关总署数据,2023年我国集成电路的贸易逆差高达2138亿美元,存储器、处理器及控制器等元器件尤为依赖进口,分别达到集成电路进口金额的49.2%和24.3%。

为此,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供应链体系韧性与风险防范进行较为全面的论述:如何理解供应链体系韧性,它包含哪些内涵要素;中国供应链体系面临的严峻考验是什么;供应链风险防范的思路是什么;构建高质量区域供应链体系的展望及相关建议。

Snipaste_2024-07-29_14-47-39.jpg

 

如何理解供应链体系的韧性

供应链体系安全事关发展全局,关系到我国在国际政治、经济等突发事件冲击下,能否较快地适应并恢复正常生产,以维持经济建设的正常运行和社会大局的稳定。妥善应对供应链考验并防范供应链风险,是增强我国国内大循环可靠性、提升国内国际双循环质量和水平的必然举措。因此,探讨供应链体系韧性,需要首先明确供应链体系韧性的定义和内涵要素。

韧性的概念源于物理学、生态学和工程学,表示系统受到外部扰动后的回弹能力。在经济学领域,韧性是抵抗冲击影响,并从中恢复的能力。其中,供应链面临的冲击包括地缘政治风险、自然灾害冲击等供给端冲击,也涵盖经济衰退、汇率冲击等需求端冲击。对我国而言,供应链体系的韧性主要面临“脱钩”和“断链”两方面风险,前者是发达国家通过行政性手段干预正常的供应链合作和经贸往来,后者则涵盖关键核心技术和元器件的“卡脖子”问题,是阻碍国内大循环畅通的明显短板和弱项。

供应链体系韧性的定义应区分冲击前和冲击后,其中冲击前的供应链体系韧性主要涵盖中断概率、在冲击中维持运营状态的能力、应对中间品中断和价格波动等冲击的准备、灵活性和多样性等,冲击后的供应链体系韧性则包括抵抗冲击影响并回到原有或更佳状态的能力、从冲击中恢复的速度和成本两部分。

供应链体系韧性的两大要素包括个体的韧性,以及个体之间的关联韧性。个体韧性主要衡量的是供应链体系中的个体对冲击的风险敞口,以及应对风险的准备和风险应对能力,主要是从个体本身出发。关联韧性的引入推动了经济学中韧性理论的发展,主要涵盖链条上多个个体间的风险传导和风险溢出。产业链供应链风险存在传染机制,每一个环节的个体或个体间的连接受到冲击后,都会同时向上下游传导,最后形成冲击不断传导和放大的机制。特别地,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供应链体系韧性是上下游相互关联的供应链个体在遭受外部冲击或风险时避免断链的能力。

 

我国供应链体系韧性面临考验

一是从国内视角来看,现阶段国内供应链体系已有长足进步,但是“断链”危机下高科技企业的正常生产和运营受到干扰。从替代生产能力的角度看,当前我国企业韧性不断增强,如图所示,我国企业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但从整体工业链环节来看,诸如操作系统、手机射频器件、激光雷达、航空钢材、医学影像设备元器件等基础设备,仍面临材料受限、技术受阻、暂无替代供应链等上游投入受制于人的问题,“断链”危机下高科技企业的正常生产和运营受到干扰。这部分源于企业“造不如买”的思想,以及国产零部件和设备开发厂商长期面临的“首台套(国内实现显著技术突破、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进入市场初期尚未形成竞争优势的整机装备、核心系统及关键零部件产品)”窘境,难以在跨国垄断企业的夹缝中持续投入研发和提升产业竞争力,难以打造国产的产业链供应链生态。

二是从国际视角来看,当前,贸易壁垒、区域合作、制造业回流、大国博弈和“小院高墙”等因素加速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重构,加大了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面临的“脱钩断链”风险。

其一,贸易壁垒和区域合作弱化了全球产业分工体系的作用。近年来,美国通过歧视性的投资和商品流通政策,叠加高额关税,高筑起贸易和投资壁垒,而区域性多边或双边贸易协定快速增加,涉及“边境后”管理制度,如《美墨加协定》和“印太经济框架”供应链协议的供应链合作要求等。这些因素共同导致区域合作“俱乐部”的形成,友岸化和近岸化的产业链供应链开始取代全球产业分工,全球贸易呈现出短链化、区域化的特征。

其二,制造业回流加速产业布局本土化和碎片化趋势。为解决国内产业空心化困境、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美国出台《美国制造业复兴计划》《通胀削减法案》等计划和法案,通过生产补贴、税收优惠、政府投资等产业政策吸引半导体、电动汽车、清洁能源等产业回归美国本土。此外,日本的《2015年版制造白皮书》,德国的《保障德国制造业的未来:关

阅读全部文章,请登录数字版阅读账户。 没有账户? 立即购买数字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