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经贸合作的现状、前景与发展建议
2024年9月,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在北京召开。峰会通过《关于共筑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北京宣言》(以下简称《北京宣言》)、《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25—2027)》两份成果文件,凝聚中非双方在携手推进现代化、共筑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等重大问题上的共识,规划中非未来3年高质量合作实施路径,为中非下一步深化合作指明方向。两份文件提到“经贸”一词共19次,“十大伙伴行动”更是将中非经贸合作贯穿各个领域始终。在此背景下,笔者将梳理总结中非经贸合作现状,结合机遇和挑战对中非经贸合作前景进行展望,并提出进一步推动中非经贸合作的相关建议。
中非经贸合作现状的五大主要特征
近年来,中非经贸合作不断深化,在贸易、投资、机制平台、对外工程以及新兴产业等领域合作进展显著,充分体现中非合作互利共赢的特性,为进一步加强经贸合作打下良好基础。
贸易合作量质齐升。一是中非贸易规模不断扩大。2023年中非贸易额达2821亿美元,同比增长1.5%,为历史峰值。中国连续15年稳定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年均增长达4%。2023年中国对非出口超过1700亿美元,近10年来对非出口年均增长6.4%,进口稳定在1100亿美元左右。2024年上半年,中非贸易总额达1450亿美元,同比增长3.9%,其中自非洲进口额超过600亿美元,较2023年同期增长14%。二是贸易结构优化,产品更加互补。中国对非出口产品主要为制成品,包括机电、纺织服装等。“新三样”对非出口增长势头良好,2023年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出口分别同比增长291%、109%和57%。中国自非进口传统产品主要为石油、矿产等原材料,但近年来农产品等非资源类产品进口也呈上升状态,2023年自非进口产品中坚果、蔬菜、花卉、水果总额显著增长,同比分别增长130%、32%、14%和7%。三是贸易分布广泛,主要伙伴稳定。当前中非货物贸易已实现非洲国家全覆盖。2023年,中国与非洲前十大贸易伙伴国贸易总额超过1800亿美元,占中非贸易总额的65.5%,其中前五大贸易伙伴国为南非、安哥拉、尼日利亚、刚果(金)和埃及。
投资布局不断优化。一是中非投资合作密切,中国对非投资规模不断扩大。2022年,中国对非新增直接投资34亿美元,当年年底直接投资存量超过400亿美元,在非设立境外投资企业超过3300家,已经成为非洲第四大投资来源国、对非投资规模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二是投资国别逐步扩大。中国企业层面投资从少数国家集中(南非、埃及、尼日利亚等)向更多国家扩散(如肯尼亚、坦桑尼亚、乌干达、加纳、科特迪瓦等),并推动整体国别投资上升。2022年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流量前十大国别合计27.5亿美元,存量前十大国别合计255.9亿美元,对南非、埃及、赞比亚等国连续多年保持上亿美元投资。三是投资领域日趋多元。除传统的制造业、工业园区和贸易外,中国在非投资向新兴领域逐步拓展,包括农产品加工、交通物流、电子商务等。四是投资主体更加丰富。在中国对非投资方面民营企业重要性显著提升,2021年民营企业占比近七成,目前非洲已成为企业“走出去”的热点地区。过去3年中国企业为当地创造就业岗位超过110万个,吸引超过千家企业入驻,合作成效明显。
对外工程承包稳步推进。一是中国在非工程承包投资金额大。作为中国第二大海外承包工程市场,中国企业近10年在非承包工程合同额累计超过7000亿美元,完成营业额超过4000亿美元,其市场份额占非洲总承包市场比重超六成。二是覆盖工程项目广。中国在非工程包括基础设施、能源设施、医疗卫生等传统领域以及新基建、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2024年《中国—非洲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发展报告》显示,中国企业已在非洲各国累计参与新建和改造铁路超过1万公里、公路近10万公里、桥梁近千座、港口近百个、输变电线路6.6万公里、骨干通讯网络15万公里。此外,中方在非投资运营1600余个制造业和农业项目、近340个矿业加工项目,并为非方培训各类人才190万人次。三是工程项目改善非洲民生状况。当前,在非洲已形成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基建项目,包括交通运输(如亚吉铁路、蒙内铁路、塞内加尔方久尼大桥等)、电力工程(如南非光伏电站、赞比亚下凯富峡水电站等),撬动后续私营部门投资,有力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规则制度加快对接。一是中非经贸规则合作进一步加强。目前中国已与非洲联盟和52个非洲国家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谅解备忘录,给予包括33个非洲国家在内的最不发达国家100%税目产品零关税待遇,与34个非洲国家签署双边促进和保护投资协定,与21个非洲国家签署避免双重征税协定,与15个非洲国家建立产能合作机制。二是标准互认逐步推广。在农业、能源资源、交通、气候变化等重要领域,中国与埃塞俄比亚、苏丹、摩洛哥、尼日尔、贝宁及非洲电工标准化委员会等非洲组织达成共识,并已签署8份标准化合作文件。三是知识产权合作深化。中国就知识产权领域合作与非洲累计签署25份双边合作文件,与9个非洲国家知识产权主管机构和2个非洲知识产权地区组织建立合作机制。四是平台机制建设多点开花。例如,成功举办三届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累计交易额达数百亿美元;开展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建设,以制度创新为抓手,推动投资与贸易融合发展探索。
新领域新业态合作升级。一是数字经济领域合作加快落地。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数据,中方参与在非网络建设覆盖人口超9亿;参与建设非洲大陆洲际联通光缆,总长度超6万公里。中资企业在非数字业务快速增长,目前其智慧政务方案已在29个国家推广,同时为15个非洲国家的17个城市、1500多家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服务。二是绿色经济领域合作进一步增强。中非绿色贸易近10年年均增长率达12.7%。此外,“非洲绿色长城”和适应气候变化示范区建设加速推进,实施新能源项目超过300个,有效增强了非洲国家对太阳能、水能、风能和地热能的开发与利用,推动非洲国家能源转型。三是园区合作模式成效渐显。目前,中方企业参与在非产业园区建设超过50个,通过科学规划、建设、投资、运营,加速形成产业集群。以赞比亚—中国经济贸易合作区为例,目前已有近百家企业落户该合作区,创造就业岗位超过1万个。此外,中方参与投资的合作园区亦助力非洲国家工业化发展,例如塞内加尔迪亚姆尼亚久工业园、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海信南非工业园、尼日利亚莱基自贸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