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跨境二维码支付规格的重要意义
在全球化持续深化、数字化转型不断提速的大趋势下,跨境贸易和消费蓬勃发展,跨境支付需求也随之激增。国际二维码支付以其便捷、低成本和安全的优势实现迅猛发展,有望引领跨境支付的未来,推动支付方式发生革命性的变革。我国作为全球二维码应用第一大市场,应积极主动抓住发展契机,努力在国际二维码支付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当下,推出国家层面二维码统一规格成为迫切需求,通过一个二维码集结境内与境外多种支付方式,实现全球支付机构的互联互通,才能最终推动国际二维码的构建。基于国际实践经验,笔者从监管职能、技术标准、监管机制以及跨境支付等层面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旨在为我国构建统一的二维码支付规格提供有益参考。
国际二维码支付有望逐渐成为跨境支付的未来
二维码支付作为一种新兴的支付方式,由于其便利性和安全性等优势,在跨境支付中份额逐步提升。根据Statista全球统计数据库的统计,全球跨境支付市场规模在2023年达到156万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将增长到250万亿美元左右。其中,二维码支付作为一种新兴的支付方式,由于其便利性和安全性等优势,在跨境支付中的份额逐步提升。《2024年东南亚数字经济报告》显示,2024年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6国电子支付市场将达到2200亿美元,占东南亚地区电商市场的80%以上,其中泰国的二维码支付预计将占电商交易的55%。虽然当前全球二维码技术领域存在各国间二维码标准多样化、运行体系不统一、安全规范不协调等突出问题,但伴随技术的创新以及业务的拓展,国际二维码支付有望逐渐成为跨境支付的未来,为跨境支付带来革命性的变革。
全球二维码支付市场日益扩展,我国已成为全球二维码支付的领导者。我国移动支付的普及率达86%,居全球第一。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发布的《中国支付产业年报2023》提到,2018年以来,二维码支付成为移动支付用户最常使用的支付方式,并占据绝对比例。作为全球二维码应用第一大市场,我国占据全球二维码市场份额的70%以上,二维码支付技术领先并获得广泛的应用。当前,如何商讨共建二维码产业国际合作组织、全球二维码代码发行管理机制和产业交流协同合作机制,已受到国际业界广泛关注。鉴于我国在二维码技术应用与产业发展方面具备显著优势,我们理应牢牢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在国际二维码支付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我国亟需推出统一的二维码支付规格
要抓住跨境二维码支付这一巨大发展机遇,我国首要的工作是推出全国统一规格的二维码系统,通过这个系统实现为网络支付参与机构提供统一的技术能力,为二维码支付机构互联互通扫清障碍。在国内支付中,支付宝、微信支付、云闪付等各平台用户可以通过同一个二维码就完成支付;在跨境支付中,只需要从国家层面实现该统一规格二维码系统与境外支付机构的互联互通,国内各家支付平台的用户就可以在境外扫码完成支付,合作的境外支付机构平台用户也可以在我国境内扫一个二维码完成支付,合作进程和支付体验都将大幅改善。总而言之,通过实现国家层面二维码规格的统一,才能进一步促进跨境支付系统的构建,最终推动国际二维码的构建,在国际二维码支付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我国二维码支付发展历程
我国二维码支付自起步以来,经历了快速发展并逐步规范化的过程。支付宝于2011年正式在国内推出二维码支付业务,移动支付场景由线上扩展到线下。随后,微信支付于2013年上线二维码支付功能,依托社交生态迅速取得市场份额。二维码支付以操作便捷、成本低廉的特点,冲击原有的线下市场,并在短时间内改变了我国消费者的支付习惯。
二维码支付市场在发展初期阶段的格局是由企业主导,虽推动了行业的快速增长,也引发一系列问题。二维码支付经历金融管理部门叫停、再重启后,走向规范化发展。初期,支付宝和微信分别采用独立的技术标准,构建各自封闭的支付生态,例如支付宝绑定淘宝等电商平台,微信支付依托社交网络。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虽然推动了二维码支付的大规模增长,但影响了用户体验,因当时技术标准的不统一和监管的滞后,使得我国统一支付二维码的进程受阻。2014年3月,由于二维码支付面临技术性和安全性的挑战,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下发《关于暂停支付宝公司线下条码(二维码)支付业务意见的函》,联合工信部暂停线下二维码支付服务。线下二维码支付被叫停后,支付宝等机构通过技术优化和模式创新,进一步改进二维码交易的安全性,同时扩展应用场景,并于2014年7月重启二维码支付。直到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主管的支付清算协会发布《条码支付业务规范》(征求意见稿),首次为二维码支付制定标准,对交易限额、交易验证、二维码支付的信息传输标准等方面进行了规定。此后,二维码支付逐步实现规范化,成为我国移动支付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随着技术进步、政策推动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二维码支付实现统一的环境逐步成熟。2017年,中国银联联合40余家商业银行推出“云闪付”产品,实现了银联体系内的互联互通。政策支持是推动统一二维码的重要基础。2019年9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印发的《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中明确提出推动条码支付互联互通,要求打通不同支付平台的壁垒。在政策要求和支持下,近年来二维码支付互联互通进程加快,支付宝、微信支付和云闪付三大二维码支付机构已经初步实现了互联互通。但这只是开始,在国内支付机构互认互扫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到全球支付机构的互联互通,才能实现更好的支付体验,在全球移动支付竞争格局中占据主导地位。这就需要建立我国统一规格的二维码支付系统,通过一个二维码集结境内境外多种支付方式。2023年7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数字银行卡技术要求》(JR/T 0286-2023)金融行业标准,通过设计数字凭据平台、支付路由网关等关键技术,为网络支付参与机构提供统一的技术能力,这意味着统一二维码规格的技术条件已经具备。
二维码规格统一的必要性凸显
缺乏统一的二维码规格带来的不便和问题,在跨境支付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一是支付公司在扩展境外业务、搭建全球支付网络时,由于二维码技术标准不统一,国内各家支付平台需要分别与境外支付机构以及商户逐一谈判,这种模式耗时耗力,不仅增加单个支付公司的技术对接难度和运营成本,还阻碍了我国支付体系全球化的进程。二是我国居民在境外支付时,可能会受限于特定的支付平台,如部分商户仅支持支付宝支付,而另一些仅支持银联支付,无法实现一体化的支付体验。三是境外人员来华时,其本国的二维码支付体系一般情况下在我国境内不能适用,导致支付场景受限,影响支付便利性。四是二维码技术的不统一不仅降低支付效率,同时增大监管的复杂性,多平台并存使得跨境交易的监控和审核难度增加,可疑和大额交易的潜在安全风险提升。因此,构建统一的二维码规格,既是优化境内外居民消费体验的需求,也是增强国际竞争力和支付监管有效性的必要举措。
2024年3月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支付服务 提升支付便利性的意见》,强调进一步提升移动支付便利性。境内支付机构在金融管理部门指导下通过“外包内用”的方式,即利用境外的支付应用程序(App)在境内商户扫码支付,以便利外籍来华人员的移动支付。
目前,中国银联与部分积极推动跨境支付便利化的东南亚国家在互联互通合作中取得一定成效,但因我国二维码支付规格尚不统一,打通跨境支付全球化联通的整体效果仍难以达到预期。2023年以来,马来西亚支付转接网络PayNet、柬埔寨Bakong、泰国国家电子支付系统Promptpay等东南亚本地支付网络先后与银联国际达成合作,旗下商户可支持境内银联支付产品,同时未来当地居民来华或跨境消费也可使用本地钱包扫描银联二维码,实现与境外支付网络的互联互通。2025年1月20日,银联国际和印度尼西亚支付系统协会(ASPI)也达成跨境二维码互联网互联互通合作。目前,银联已在境外19个国家和地区与其本地转接网络达成二维码跨境互联互通合作。通过二维码网络的互联互通,一是提高跨境支付的便捷性,改善用户的支付体验;二是搭建全球支付网络;三是推动中国金融技术标准“走出去”,提升中国支付品牌的国际影响力。银联与各国支付系统的对接已初步打通跨境支付的全球化联通,但由于缺乏统一的二维码支付规格,整体效果仍显不足。不同支付平台分散竞争的态势不仅限制了跨境支付的覆盖范围,也在技术对接和商户整合上造成了重复和低效。为构建更方便、更高效、更全面的跨境支付体系,推行国家层面二维码统一规格成为迫切需求。
国际借鉴:多国已统一二维码支付规格
相较于较为分散、缺乏统一规格的中国二维码体系,部分国家的中央银行或者政府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