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杂志阅读
快速下单入口 快速下单入口

以离岸金融助推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来源:《中国外汇》2025年第7期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快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从纽约、伦敦、新加坡和中国香港等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历程看,离岸金融对打造全球顶级国际金融中心具有重要作用,不同的国际金融中心在实践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离岸金融发展路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可在充分借鉴全球顶级国际金融中心离岸金融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离岸金融发展道路,实现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协同发展,共同打造“双人民币离岸体系、双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格局。

 

全球顶级国际金融中心的离岸金融发展路径

全球顶级国际金融中心的核心特征是高度的国际化,国际化的关键是非居民的广泛参与。作为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产物,离岸金融的突出特点是为非居民(包括境外个人、法人等)提供金融服务,实质上是将金融服务的边界从境内延伸至境外。从这一角度看,离岸金融能够有效提升金融中心的国际化程度,助力其迈向全球国际顶级金融中心行列。纽约、伦敦、中国香港和新加坡作为全球四大顶级金融中心,其核心竞争力之一正是能够为全球范围内的市场主体提供丰富多元的离岸金融服务。

伦敦:通过构建以美元为核心的离岸金融市场,获得全球外汇交易主导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镑的国际主导地位被美元取代,但伦敦凭借自身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强大的金融机构服务能力和先进的监管机制,在离岸美元市场的发展中占得先机,率先成为全球离岸美元的交易中心。其后,受益于美元国际化带来的收益,伦敦还吸引了其他货币的交易,逐渐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离岸银行业务中心。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统计及笔者测算,2022年,美元、欧元、日元和人民币在各自货币发行国/地区以外的交易中,分别有48.6%、50.5%、40.1%和26.6%是在英国进行,这一成绩甚至让美国相形见绌。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英国贡献了全球国际银行业务的15.2%,高于美国(11.0%)、新加坡(2.0%)和中国香港(4.3%)。

纽约:设立境内美元离岸市场,推动纽约金融机构国际业务规模快速增长。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境内存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上限等管制措施,大量美元国际业务流向监管更加宽松的欧洲美元市场。为吸引资金流入美国、增强美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1981年美国推出国际银行设施(IBFs),通过在美国境内设置一套与国内业务严格隔离的金融体系,允许美国境内银行向非居民提供存贷款服务,且不受境内市场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上限的限制。美联储统计数据显示,1980—1983年,美国银行业对外资产规模翻了一番,这一数据反映了IBFs对提升美国金融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作用。其中,纽约凭借密集和成熟的金融机构集群,以及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成为IBFs的主要聚集地。截至1987年底,超过三分之二的IBFs资产都集中在纽约。依托IBFs,美国金融机构在本土便可利用离岸市场的灵活性和便利性,为全球客户提供高效的金融服务,增强金融机构在全球金融市场的竞争力。尽管美元在岸和离岸市场在20世纪90年代加速融合,IBFs的重要性逐渐消退,但作为一项重要的过渡性制度安排,IBFs对于巩固和提升纽约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无疑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加坡:抓住亚洲美元市场发展契机,建设成为亚洲外汇交易中心。20世纪70年代,新加坡政府抓住亚洲美元市场的发展机遇,于1968年批准美国银行新加坡分行设立亚洲货币单位(ACU),专门面向非居民提供各类金融服务,开启了亚洲美元市场的先河。其后,新加坡政府持续优化税制、放松金融管制,吸引了大量亚洲美元资金和金融机构汇聚新加坡,促使亚洲美元市场在新加坡落地并发展壮大。依托亚洲美元市场带来的资金集聚和机构汇聚,新加坡逐步发展成为亚洲最重要的外汇交易中心。

中国香港:作为中国的国际化窗口,发展为全球最大离岸人民币市场。2004年,香港银行开始办理人民币存款业务,为后续一系列人民币离岸业务的开展奠定基础。2006年,香港金管局推出人民币交收系统,2007年,人民币交收系统升级为人民币即时支付结算系统(RTGS),为香港与内地的人民币跨境交易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设施支持。2011年,香港财资市场公会推出离岸市场人民币兑美元即期汇率定盘价(CNH),为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提供了汇率定价基准。2014年以来,随着沪深港通、债券通、理财通和互换通等互联互通机制的实施,香港在联通内地与全球金融市场双向开放中的作用愈发突出:一方面,便利境内资金投资香港以及通过香港投资海外;另一方面,吸引国际资金通过香港进入内地市场,进一步巩固了香港作为全球最大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的地位。目前,香港人民币存款规模、人民币债券发行规模和人民币外汇交易规模均位居全球人民币离岸市场首位,全球超过70%的离岸人民币支付通过香港处理。

 

上海发展离岸金融体系的共性和个性

2024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快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对标国际顶级金融中心的离岸金融业务发展历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离岸金融发展既有共性,也有差异性。

从共性看,全球顶级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历程对上海有一定借鉴意义。在发展模式上,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离岸金融体系属于境内本币离岸市场的范畴,即在中国境内发展以人民币为主的离岸市场,这与美国设立国际银行设施(IBFs)、发展以美元为主的境内离岸市场模式较为相似。在驱动因素上,无论是美国的境内本币离岸模式,还是新加坡、中国香港的境内外币离岸模式,其发展均离不开监管的逐步放松和税收优惠的提供,类似地,上海发展离岸金融也离不开金融监管、税收等在内的一系列政策支持。

从个性看,上海离岸金融业务发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从发展背景看,我国尚未实现资本项目完全开放,而美国建立境内离岸市场时,美元已实现自由兑换;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推出IBFs时已是全球最发达经济体,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而中国目前仍是发展中国家,人民币国际化虽取得显著进展,但较美元等国际主流货

阅读全部文章,请登录数字版阅读账户。 没有账户? 立即购买数字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