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杂志阅读
快速下单入口 快速下单入口

跨境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深圳实践

来源:《中国外汇》2025年第7期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推动金融高水平开放,建立健全跨境金融服务体系。深圳毗邻港澳,区位优势突出、外向型经济发达,为发展跨境金融奠定了扎实的产业优势和经济基础。立足区域经济禀赋,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分行、国家外汇管理局深圳市分局(以下简称深圳市分行)因势利导,持续优化政策体系、服务体系、监管体系,打造多项跨境金融首创性改革、引领性开放的“深圳样本”,助力深圳外向型经济高质量发展。

 

深圳发展跨境金融基础扎实、优势明显

外向型经济特征与生俱来。自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以来,深圳以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特区精神,借鉴国外“自由贸易区”和“出口加工区”经验,引进全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上屋怡高电业场,落地全国第一家外商投资企业——正大康地集团,探索出一条从“三来一补”到引进外资,再到双向投资的外向型经济发展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亲临深圳,为高水平对外开放掌舵领航。凭借改革东风,深圳外向型经济不断发展壮大,逐步成长为“中国外贸第一城”,外贸出口规模连续多年领跑全国,华为、比亚迪、大疆等中国制造品牌享誉世界,全球“含深度”持续提升。

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深港澳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往来频繁。2024年,深圳口岸出入境人员2.4亿人次;港口集装箱吞吐量3339万箱,稳居全球第四;出入境船舶超7万艘次,位居全国第一。贸易和资金往来快速增长,2024年1—11月,深港、深澳外贸进出口额同比分别增长12.2%、99%;港澳在深投资企业同比新增5990家。深圳企业在香港实际投资额同比增长20.9%,在澳门实际投资额同比增长43.6%。2024年6月,深港金融合作委员会成立并召开首次会议,深港金融协同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

制度型开放走在前列。深圳以粤港澳大湾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建设”和综合改革试点等重大战略为支撑,为涉外经济发展提供了开放、包容、有序的制度环境,连续四年蝉联全国工商联“营商环境最佳口碑城市”。外汇管理制度型开放走在全国前列,跨境资金池等多项“首批”试点政策在深圳先行先试,“前海港企贷”等多个“首创”样本在前海、河套等战略平台成功孕育并推广。截至2024年12月末,主要外汇领域改革创新举措均已在深圳落地,与深圳外向型经济高度适配、兼具竞争力和普惠性的外汇管理制度体系逐步构建,为外资企业在深展业兴业营造了良好环境。

民营企业成为拉动深圳外贸增长的主要动力。深圳被誉为中国“民营经济第一城”,2024年民营企业数量超260万家,为全市贡献了约50%的地区生产总值、60%的进出口、70%的税收、80%的技术创新。“引进来”方面,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代表的民营企业吸引外资强劲,2024年深圳外商直接投资(FDI)流入同比上升18.6%,其中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FDI流入同比分别上升38.9%和138.9%。“走出去”方面,2024年深圳全市企业在海外投资设立970家企业,实际对外投资额超过120亿美元,在中国内地大中城市里排名首位,近十年深圳对外直接投资(ODI)平均增速达17.2%。比亚迪、大族激光等多家优质企业在境外投资设厂,以“产能出海”带动“品牌出海”,助力中国品牌和中国智造“走出去”。

贸易新业态成为拉动经济的新增长点。跨境电商是深圳外贸增长的强大动能,2024年本地跨境电商出口企业数量超过15万家,位居全国第一,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位居全国前列。截至目前,深圳共有13家跨境电商企业登陆资本市场,上市企业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历经多年发展,跨境电商逐步从最初的新业态发展成为实现产业转型升级、贯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引擎,助力深圳成为首个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

 

以更大力度跨境金融支持举措服务外向型经济发展

立足深圳发展跨境金融的良好经济基础及优越条件,深圳市分行因势利导,找准政策措施加力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金融支持政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显著提升。2024年,深圳跨境收支总额超万亿美元,位居全国第三,人民币连续五年保持深港间第一大跨境结算货币地位。

集成政策优惠,放大金融支持政策规模经济效应

外汇便利化政策红利稳步释放。2019年3月,深圳率先落地货物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政策。在国家外汇管理局(以下简称总局)指导下,深圳市分行积极响应市场诉求,逐步将试点从货物贸易扩大到服务贸易,降低企业准入门槛,并通过建立优质企业储备库机制、“一对一”银企精准辅导、优化考核激励机制等措施,将更多优质中小企业纳入试点范围。2024年2月,深圳获批成为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政策红利进一步释放。截至2024年末,辖内银行累计为1400余家优质企业办理外汇便利化业务规模超千亿美元。

跨境资金池政策服务深圳总部经济集聚成势。深圳总部经济集中,华为、比亚迪、创维等全球总部资金调拨需求旺盛。2021年3月,首批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业务试点在辖内落地,成功解决了成员企业资金在不同账户体系间流转导致的效率低、费用高等问题,实现“两增两减”——增加收入、增大归集,减少费用、减少人工,累计为企业增收减费超1亿元。2023年5月,深圳市分行聚焦企业需求,推动跨国公司本外币跨境资金集中运营管理业务试点在辖内先行先试,依托“门槛降低、归集灵活”的政策优势,跨境资金池试点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辖内55家总部企业辐射带动1800家境内外成员企业在跨境资金池政策体系下便捷办理业务超3000亿美元,深圳跨境资金池经验被列入全国综合改革试点创新举措,并推广至全国10个省市。

跨境支付组合拳打造全国范本。2023年,面对全面通关后港人金融服务需求“井喷”式增长,深圳市分行“走街串巷”开展调研,全面摸底跨境支付需求,通过深化代理见证开户试点、探索“外卡内绑”“外包内用”支付新方式、构建便民现钞服务网络等,前瞻性布局境外来深支付服务。2024年,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的全面部署下,深圳市分行既用好用足前期经验,又因势利导升级打法,围绕“大额刷卡、小额扫码、现金兜底”三大重点,打出“刷卡+现金+数字人民币+移动支付”系列组合拳,畅通“卡、码、币、包”四条路,实现深圳支付环境全面优化。2024年,全市重点商户受理外卡率提高至99.9%,4288台ATM机支持外卡取现,1645个银行网点、35家兑换特许机构网点可兑换外币,助力外籍人员在深消费1.46亿笔、198.8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2%、78%。

深化改革创新,为国家金融高水平开放试制度、探新路

深圳毗邻港澳,具有先天的地理优势,是天然的金融开放政策试验田。深港跨境金融活跃,深港跨境收支规模占深圳跨境收支总额的70%。深圳市分行立足区位特点,加力推进深港金融合作,通过金融制度规则衔接、监管体系共建、支付清算设施共享、金融市场互通等,探索构建“六通”深港金融合作新格局。

一是深港账户“通”。首批开展香港居民代理见证开户业务,便利香港居民“足不离港”开立内地账户近40万户,累计交易超300亿元,占大湾区业务量的九成。首批落地本外币合一银行结算账户体系业务,统一本外币账户开立、变更、年检、撤销等业务规则,累计开立本外币合一银行结算账户17.51万户。首批开展香港电子钱包互联互通业务,惠及港澳用户超192万户,交易金额超115.24亿元。建成多币种资金清算渠道、支票联合结算机制,深港两地美元、港币、人民币实时结算,提供便捷、高效的跨境汇款业务。

二是深港贸易“通”。跨境贸易结算便利化多措并举,服务外贸企业降本增效。首批落地优质企业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试点,精准服务优质企业,大幅提升跨境结算效率。首创境内进口商“境外不落地购汇”支付货款,为企业提供汇率避险新通道,累计办理金额47亿元。首批开展大宗商品跨境现货交易人民币计价结算业务723亿元。

三是深港融资“通”。首创“前海港企贷”,将香港金融机构对港企的授信服务延伸至前海,有效拓宽前海港资小微企业跨境融资渠道。首创“河套科汇通”,解决科研机构境外汇入科研资金无法可依

阅读全部文章,请登录数字版阅读账户。 没有账户? 立即购买数字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