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杂志阅读
快速下单入口 快速下单入口

打通非挂牌货币兑换堵点

来源:《中国外汇》2025年第7期

近年来,随着共建“一带一路”的深入推进,我国外贸“朋友圈”不断扩大,企业对新兴市场货币的兑换需求日益增长,便利人民币与非挂牌货币(指尚未在境内银行间外汇市场直接挂牌的外币)的兑换,成为众多“走出去”企业的诉求。厘清非挂牌货币兑换现状、难点与解决思路,对于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强化我国外贸竞争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现有非挂牌货币兑换路径

银行现汇模式

“两头兑换”模式。该模式下,货币兑换环节发生在收付款国家(地区)两头,资金收付双方各自承担本币与挂牌货币间的汇兑成本。以我国企业对外付汇为例,流程如下:第一步,企业在境内银行以人民币购汇(即人民币与挂牌货币的兑换);第二步,企业将购买的外汇(挂牌货币)通过银行向非挂牌货币国家(地区)的收款企业进行支付;第三步,收款企业在当地银行账户收到挂牌货币资金,自行选择是否将挂牌货币兑换为本币(即非挂牌货币)。

中间兑换模式。该模式下,我国企业与非挂牌货币国家(地区)的客户约定以非挂牌货币进行交易,此时资金跨境划转环节往往依托一个或多个中间行实现货币兑换。仍以我国企业对外付汇为例,具体流程如下:第一步,境内银行为我国企业办理跨境人民币汇出业务,或人民币对欧元、美元等挂牌货币购汇汇出业务;第二步,境外中转行提供货币兑换服务,将欧元、美元等挂牌货币或跨境人民币兑换为非挂牌货币国家(地区)的当地货币;第三步,中间行将该笔非挂牌货币资金划转至非挂牌货币国家(地区)收款行,非挂牌货币国家(地区)收款行为收款企业办理资金入账。

跨境人民币支付模式。近年来,跨境人民币的使用已经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1000多家金融机构成为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境外参加行,境内银行可通过CIPS为企业与非挂牌货币国家(地区)完成跨境人民币收支,非挂牌货币国家(地区)的企业在当地完成人民币与当地货币的兑换。该模式下,境内外收付款银行可通过CIPS系统为企业的跨境资金划转提供“点对点”服务。

区域挂牌货币兑换模式

在我国广西、云南、新疆等边境地区,现钞是边境小额贸易的重要交易媒介。针对边贸业务发展中的现钞兑换需求,我国逐步完善与周边国家货币的区域挂牌交易机制,相继推动哈萨克斯坦坚戈、蒙古图格里克、越南盾等货币在我国区域银行间市场挂牌交易,这类区域挂牌货币虽未在全国银行间外汇市场挂牌,但企业可在银行柜台办理人民币与区域挂牌货币的直接兑换,为边贸业务中的现钞跨境收付提供了便利的货币兑换渠道。

地摊银行等非正规货币兑换模式

部分周边非挂牌货币国家(地区)金融体系不完善,导致双边贸易缺乏有效、便捷的兑换渠道,催生了地摊银行、地下钱庄等非法跨境汇兑现象。这些民间兑换机构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严重扰乱我国金融秩序。

 

非挂牌货币的兑换难点

非挂牌货币在我国境内银行易付难收。目前,境内银行在境外中间行模式下能够满足企业多币种兑换和支付需求,但受汇率报价机制不完善、清算平盘渠道不畅通、小币种头寸管理成本高等因素的影响,境内银行开展非挂牌货币兑换业务的积极性不高,存在“易付难收”的现象。例如,境内某银行可实现人民币与126个币种的汇出汇款,但仅支持35个币种的汇入汇款。

非挂牌货币兑换成本偏高。非挂牌货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足够的流动性和活跃度,货币兑换高度依赖美元作为中间货币,银行给企业的汇率报价往往通过美元套算得出,企业需承担双重点差和汇差,抬高了兑换成本。虽然共建“一带一路”推进过程中,跨境人民币交易量大幅提升,但美元仍是主要的转换中介,非挂牌货币汇兑成本高企的问题仍有待解决。

非挂牌货币兑换中转手续费高企。在银行现汇的中间兑换模式下,中间行往往会收取每笔10—50美元不

阅读全部文章,请登录数字版阅读账户。 没有账户? 立即购买数字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