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华尔街到中环:中概股回归潮下香港的优势与展望
在中美关税对垒之际,在美中概股(下称中概股)退市风险再次来袭。4月9日,美国财政部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明确表示,中概股从美国股市退市是一个开放的选项。4月12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主席向美国国会表示,已准备对中国上市公司展开大规模“退市调查”。在中美博弈加剧的背景下,我国企业有必要重新审视在美上市的战略选择,寻求更为稳健的资本平台。长期以来,中国香港都是我国企业出海融资的首选目的地之一,在上一轮中概股因审计底稿面临退市风波中,香港就已成为头部中概股二次上市的避风港。面临可能到来的新一轮中概股退市风波,香港也多次表态为承接中概股“回家”做好准备。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下,港股再次领衔中概股回归将成为趋势。
归港潮涌:香港机制创新与资本东移重塑中概股回归生态圈
中概股市场格局演变
2020年至今,中概股市场呈现显著结构性变化。上市方面,结合同花顺与天和资本数据整理,2022年中国企业赴美上市数量处于低谷(14家),到2024年上市数量反弹至69家。然而,融资能力却未同步增长,反而持续收缩。根据万得统计,截至2025年4月8日,2025年一季度中概股在美募资额同比锐减约80%至3亿美元,且2024年上市的中概股超60%破发,呈现出数量回升而估值下行的背离格局。行业分布上,结合万得数据统计,截至2025年5月10日,现存约380家中概股(总市值超9000亿美元)集中于科技、消费及新能源领域。但是,目前人工智能(AI)、半导体等战略行业受美国投资禁令限制,数据敏感型行业面临中美双重监管壁垒,相关行业新增上市预计面临更严格审核。退市方面,国有企业基本退出美股市场,现存中概股几乎都是民营企业。尽管SEC持续扩大“预摘牌名单”,但截至2025年4月末尚无企业因《外国公司问责法案》直接退市。根据《国际金融报》统计,近70%中概股退市源于企业主动选择(含估值倒挂、维护成本高企等原因),仅少数中概股因财务违规或流动性不达标被强制摘牌,中概股考量退市或回归的逻辑从“被动合规”向“主动价值重估”转变。
香港二次上市机制确立中概股回归主通道
在中美跨境监管博弈持续深化的背景下,香港市场通过制度创新与资本联动,已成为中概股回归的核心枢纽。中概股回港的主要方式为二次上市,包括双重主要上市与第二上市。双重主要上市指企业同时以香港和其他交易所(如纽约、纳斯达克等)作为主要上市地,需完全遵守两地交易所的全部监管规则,且两市场股票无法跨市场流通,股价表现相对独立。第二上市指企业已在其他主要市场(如纽约、纳斯达克等)完成主要上市后,在香港以存托凭证(DR)形式上市,股份可跨市场流通,价格与原市场紧密挂钩。在监管驱动层面,香港联合交易所(下称香港联交所)自2018年起开启中概股回归制度改革,针对中概股特设“双重主要上市快速通道”,豁免第二上市企业额外合规成本,为中概股回归香港筑底。在市场选择层面,头部企业示范效应显著。根据华泰研究统计,截至2025年4月14日,阿里、京东等29家市值超十亿美元企业已完成港股双重主要上市或第二上市,覆盖中概股总市值的76%。在资本支撑层面,港股通南向资金交易活跃,推动港股流动性深度扩容。在监管利好、头部带动及资金扩容的多重作用下,中概股回港二次上市已从2018年的出现苗头到2020—2022年间形成浪潮,而近期多数科创型企业已选择香港作为首次公开募股(IPO)市场,香港正在从被动接收中概股退市企业的“应急港湾”向主动提供中概股估值重塑、融资拓展等系统服务的“战略主场”转型。
回港优势:中概股避险与区域发展的叠加选择
企业层面:避险与发展的双重作用
中概股回港有利于降低退市风险。中美冲突是长期问题,中概股退市风险预计将反复被提及,回归港股有利于中概股企业对冲美股退市风险。尤其是对于一些国民度高、技术先进、具有民族属性与战略意义的头部企业,通过对其制裁来获得对中国政治谈判的筹码更是美国政府屡见不鲜的手段,如制裁华为、封禁抖音(TikTok)、强制三大通信运营商退市等。对于此类企业,不排除美国政府会为其量身定制退市法案,频繁对其发起上市审查,威胁公司上市地位,影响企业正常经营,增加企业应对成本。
中概股回港有利于提升企业估值。由于文化差异、市场认知度等因素,部分中概股企业价值未能在美资本市场得到充分体现,估值相对较低,如新浪因美股股价被低估于2021年3月通过私有化从美股退市回归港股,后因企业更贴近内地市场,港股投资者对企业的业务模式、市场前景等更为了解,给予企业更合理的估值。以京东为例,其在港股上市后,流动性占比超60%,市场活跃度显著提升,估值也得到了一定程度修复。中概股回港不仅有助于提升企业市场价值,也能为企业后续业务拓展提供更有利条件。
中概股回港有利于撬动国际与国内双向融资。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可接触全球资本资源。中东主权基金近年来加速布局港股,便是看中了中概股回归带来的投资机遇。同时,港股市场与内地市场的互联互通机制不断深化,内地投资者可以更便捷地投资港股,也为中概股企业提供了来自内地的资金。近期,南向资金买入港股的速度不断加快,根据《证券时报》2025年4月23日的报道,2025年以来南向资金净买入超6000亿港元,创历史新高,远超2023年全年的3188亿港元。
香港层面:内外连接,制度优势显现
中概股回港可进一步巩固香港连接境内外的国际地位。香港资本市场凭借“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开放自由的市场经济制度、完善的金融基础设施以及与内地紧密相连的地缘经济关系,成为连接中国与国际资本市场的桥梁。对于国际投资者,长期以来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以及相对独立的司法制度促使香港成为其投资中国标的的安全垫。对于中国境内企业及投资者,“沪深港通”制度、大量中资投行在港营业为其资金跨境流动提供极大便利。中国香港与内地之间还有众多的政策互惠,如签署关于避免双重征税、民商事判决认可与执行等双边协定、港资企业在内地的一系列工商便利措施等,均有利于中国企业业务的开展与权利的保障。
中概股回港促进香港制度创新、规则优化。近年来,香港联交所通过一系列制度创新,为中概股回归铺就了道路。2018年,香港联交所推行上市制度改革,优化了二次上市机制,大幅降低了门槛。具体而言,传统企业的市值门槛降至30亿港元,创新产业公司(含同股不同权架构)的市值要求分为400亿港元或“100亿市值+10亿营收”两档。此外,合规记录要求也根据股权架构差异灵活设置为2—5年,高市值企业甚至可豁免部分上市记录。双重主要上市机制则为中概股提供了更稳固的资本纽带。采用与IPO相同的审核标准,双重主要上市的企业在两地的上市地位完全独立。即便在主要上市地退市,港股市场地位仍不受影响,但需同时遵守两地监管规则。此外,当企业在港交易量占比超55%或原上市地除牌时,可申请转为双重主要上市。2025年香港联交所还计划推出“特专科技公司上市规则”,吸引AI、半导体等硬科技企业。
中概股回港促进香港布局新兴市场。2024年以来,香港加强与东盟、中东市场的联动合作,发挥“超级联系人”的关键作用。回港上市的中概股企业可以通过香港联交所为跳板,挖掘东盟、中东的机会。目前,香港正在推助将港股通目标扩展至在新加坡、迪拜等交易所上市的中概股,试点多币种交易结算机制。
国家层面:重构资本市场生态,稳固科技话语权
中概股回归可降低单一市场依赖,促进内循环。长期以来,大量中概股在美上市,资本流向较为单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