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概股退市对A股市场的可能影响及建议
近期,市场掀起对在美上市中国企业可能被迫退市的担忧。2025年4月9日,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在接受福克斯商业采访时表示,“一切都在桌面上”“不排除将中国公司从美股市场剔除的可能性”。在特朗普政府挑起的关税战前景扑朔迷离的情况下,这种表态引发了市场对中国公司在美发行的股票,乃至其他金融资产如债券,可能被勒令退市的担忧。消息也引发了中概股的集体下跌。早在今年2月末,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不久就签署了《美国优先投资政策》备忘录。该备忘录呼吁审查美国对中国实体的投资,其中就包括重新审查中国上市公司。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保罗·阿特金斯在其提名听证会上也表示,支持审查在美上市的中国公司。
美国官方强行要求中概股退市并非不可能发生,此前已有先例。2020年,特朗普政府通过了《外国公司问责法案》(HFCAA)。依照该法案,美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管委员会(PCAOB)能够自由地审核中国内地及中国香港赴美上市公司。如果连续两年内无法对文书工作进行全面审查,可能会被禁止在交易所交易。一些中概股公司也因数据安全等原因被迫选择退市。美国政府一度将150家左右的中概股公司列入“预摘牌清单”。随后中方与美方进行了积极斡旋,2022年末中美双方就审计管理权达成共识,中概股大范围退市的风险告一段落。
尽管如此,中概股市场还是受到明显影响,最直接的影响是股价下跌,在2021年中至2022年初中概股退市风波愈演愈烈期间,主要中概股股价均有大幅度下行。除此之外,仍然有不少中概股公司面临不确定性较大的市场环境,选择主动退市。例如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铝业、中国人寿、上海石化等五家国资企业主动选择从美股私有化退市。中国移动等国企选择在美退市后转向A股上市。民营企业转向中国香港、新加坡上市居多,如药明康德、中国飞鹤等企业选择在美国退市后转向港股上市。百度、哔哩哔哩等企业选择港股二次上市。蔚来汽车选择在美国、中国香港、新加坡三地上市。
与上一轮退市风波不同,本次中概股退市不确定性大。特朗普政府坚持美国优先的单边主义,不断挑战现有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不排除其后续采取针对资本市场更强硬的措施,包括要求中概股退市、限制美资投资中国企业等。上一轮的中概股退市风波是美国民主党主导的行动,尽管其背后针对中国,遏制中国的目的不言自明,但大体上仍然是围绕审计监管权进行的有所依据的行动。从最终的结果来看,中美双方也通过沟通谈判取得了一致。但本次特朗普政府发出中概股强制退市威胁的时间点是其公布了令人震惊的“对等关税政策”之后,并且提及中概股退市或其他资本市场限制措施时也直截了当地将其作为与中国谈判的筹码。
反制或能让特朗普更加务实
若特朗普政府希望推进资本市场上的强硬监管措施,这种“伤敌八百,自损一千”的行为必然会招致美国资本市场的反对。华尔街和中概股公司的利益息息相关,强迫中概股退市或全面禁止美资购买中国企业证券,实际上会损害美国金融业自身利益。根据美中经济与安全审查委员会的数据,截至2025年3月7日,有286家中国公司在美国交易所上市,总市值为1.1万亿美元。根据路透社报道,美国机构投资者持有其中约2500亿美元的中概股,并持有约5220亿美元的香港上市中国公司股份。这些中国企业的股票在过去为华尔街投资者带来了大量的资本回报。特朗普想要让美国投资者完全切断与中国公司的联系十分艰难。与中国资本市场彻底脱钩对华尔街损害极大,将严重破坏现有的资本市场互利共赢关系。如若特朗普政府采取极端措施,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华尔街投资者很可能在政治上对特朗普设置阻碍或施加压力。
中国与美国的资本市场相互渗透,难以快速切开联系。面对特朗普的脱钩断链威胁,中国也有充足的反制措施。中美资本市场联系紧密,强行脱钩难度极高。中国是美国国债的第二大海外持有国,截至2025年2月末,中国官方持有约7840亿美元美国国债。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数据,截至2025年3月末中国外汇储备规模超过3.2万亿美元,其中大量资产是美元计价的。根据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经济学家布拉德·塞瑟(Brad Setser)的说法,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公司债、股票等各类美国证券资产总计可能超过1.8万亿美元。这种中美市场深度绑定意味着双方互有牵制。如果特朗普一意孤行,推动美国资本市场全面对中国关上大门,中国则可以凭借着持有的存量美国证券资产就美国金融市场稳定性同特朗普展开博弈。特朗普政府这种损害美元体系信誉的做法也很有可能导致其他外国投资者更加不信任美国市场,加速全球资金流出美国的股票和债券市场。因此,笔者判断,中概股大规模在美退市在实际执行中最终可能“雷声大、雨点小”。
A股市场可做好充分准备
尽管以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如若发生中概股大范围强制退市、禁止美国对中国企业股票投资等情况,港股是受影响最大的市场。但A股市场受到影响同样显著。一些中国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