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区在美中概股回归情况及展望
近期,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表示或考虑将在美上市的中概股除名,中概股面临又一轮潜在退市风险。万得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5月7日,北京地区仍在美上市的中概股78家,市值合计2097.6亿美元,占在美中概股的20%,数量多且市值高,具有一定代表性。笔者以北京地区在美中概股(以下简称中概股)企业为样本,分析中概股行业分布、市值、投资人结构及回归路径等基本情况,认为在美中概股强制退市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企业自身和监管部门都需要提前谋划,从“被动避险”转向“主动布局”。
北京地区在美中概股基本情况
一是中概股市值呈头部集中、长尾延伸态势。根据万得数据,市值排名前10位的中概股企业中,北京地区占5家,单体市值均超过200亿美元,分别是京东集团(542.8亿美元)、百度集团(313.6亿美元)、理想汽车(274.9亿美元)、百济神州(260.8亿美元)和贝壳(248.1亿美元),合计市值1640.2亿美元,占北京地区中概股整体市值的78%;市值10—100亿美元的29家,市值合计446.1亿美元;市值低于1亿美元的有44家,合计11.2亿美元,呈现头部集中、长尾分布的特点。
二是科技型服务业是中概股主体。根据万得行业分类标准,78家企业中,主营服务和消费的企业有37家,市值合计1237.1亿美元,占比分别为47%和59%;信息技术企业14家,市值合计520亿美元,此类企业仅从数据层面看与消费服务行业存在较大差距,但分析企业整体运营模式可以发现,消费服务类企业的底层发展逻辑均都依托于互联网、辅助驾驶等高新技术支持,具有相当高的科技成分。
三是国企已全面退出,民营企业是绝对主力。美国《外国公司问责法案》推出后,2021—2022年期间,以三大电信运营商、中国石油、中国人寿为代表的国企均已完成美股存托凭证退市,目前在美中概股均为民营企业。
四是市场认可度高,大型投资机构积极持股。公开市场查询信息显示,就市值排名前15位的北京地区中概股来看,美国先锋领航集团(全球第二大基金管理公司)作为前五大股东投资了8家企业,贝莱德集团(全球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投资了6家企业,摩根史丹利投资了4家企业,投资者集中度较高。挪威央行、加拿大养老基金等主权基金也大量持有股份,表明中概股拥有较好的国际认可度。此外,华夏基金、招商基金、阿里巴巴等中资背景的投资者也是中概股的重要参与者,合计投资了9家企业。
北京地区在美中概股回归情况
根据公开信息,截至2025年5月7日,北京地区已经回归港股或A股上市的中概股有11家,市值合计1895亿美元,占78家中概股企业总市值的90.3%;市值10亿美元以上、未回归但符合潜在回归条件的有3家,市值合计92.2亿美元,占北京地区中概股总市值的6.5%。根据回归路径不同,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形式一:美国香港双重主要上市。双重主要上市即在美国继续保持上市交易地位,同时在香港联交所申请主要上市,企业需同时满足美国香港两地对上市公司的各项要求,财务和法律成本也显著高于第二上市。优势在于市场认可度高,可被纳入港股通,吸引南向资金提升流动性,并可分散风险,且两地上市地位独立,美股退市不影响港股交易。目前,北京已有5家企业实现美国香港双重主要上市,包括理想汽车、贝壳、BOSS直聘、金山云和知乎。
形式二:香港第二上市。保留美国主要上市地位的同时,通过存托凭证或其他形式在香港联交所再次挂牌,两地股票可通过国际托管行和证券经纪商实现跨市场流通,价格由美国市场主导,两地价差通常较小。第二上市可以豁免部分合规要求(如财报格式、关联交易披露等),审核流程简单,上市周期仅需3—6个月,融资效率高。劣势在于无法纳入港股通,流动性依赖国际投资者,且作为美国上市公司“